Monday, May 21, 2007
幾句
就是那艘放在格林威治, 接近泰晤士河的十九世紀商船. 火警原因未明, 但據說有一定可疑. 從新聞片段看到直升機高空拍下來的情況, 老帆船變了像炭堆一樣, 真叫聞者痛心. 尤其像我等人士, 曾在那兒寄居3年, 未知多少日子在那一帶渡過, 怎不留有超過點點情感.
其實帆船老早已泊在陸上, 並且成為博物館. 不幸中之大幸, 最新消息說, 由於Cutty Sark剛巧正在維修更新中, 船身大部份木製外殼經已拆下被移到別處, 大火所造作的損毀亦不如先前所預料的嚴重. 最重要是, 據說船隻可以復原.
說來奇怪, 在那兒住了3年, 居然未曾正式的登上過Cutty Sark看看艙裡究竟如何. 但世事往往都是這樣, 接近自己的, 通常你都不會太在意.
xxx xxx xxx
本地一位英勇的消防員黃家熙在救火時不幸殉職了. 據聞他屬到場撲救的第一梯隊成員, 救火途中遇上閃燃, 是以多人受傷.
願他得以安息. RIP.
xxx xxx xxx
看了'驢皮公主', 看罷竟然想到劉鎮偉的'情癲大聖'! 天啊, 怎會這樣的?
其實挺喜歡這套經典之作(我是指'驢皮'!).
xxx xxx xxx
北京的情況..... 真不知道究竟搞甚麼. 很簡單的事情吧, 怎會變得混亂....
Thursday, May 17, 2007
落髮
還以為依迪芙會將我的頭髮弄得較fancy, 原來卻回歸基本, 自自然然, 順著臉型來剪最是貼服.
完成後, 留在地上的頭髮, 多得連自己也嚇了一跳. 忘記拍照留念, 可惜. 那份量是難以致信的. 當頭髮仍束在頭上, 看來真的不像那麼多, 也不見得濃密.
變回短髮的我, 竟然感到不太慣. 說到底, 3 年多, 總要點時間重新適應.
Tuesday, May 8, 2007
Isabella Blow 去了, 終年48歲
摘自The Telegraph的Obituary, 寫得真好:
Isabella Blow, who died yesterday aged 48, was a
stylist once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20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fashion, and was seen by many in that peculiar
industry as a visionary figure; a wider public thought her a
wildly, wilfully eccentric figure, mainly because of her
hats: pheasants, lobsters, and antlers were often perched on
her head.
Isabella Blow was often described as a Muse to
designers; it might be truer to say that she occupied in
fashion a facilitating role similar to that played by Lady
Otteline Morrell in literature or Peggy Guggenheim in the
visual arts. Her primary talent was to identify talent in
others, at which her record was second to none. She was
responsible for discovering the milliner Philip Treacy and
bought the entire graduation collection of the then unknown
Alexander McQueen; she worked with Julien Macdonald as well
as being instrumental in the early careers of photographers
such as Juergen Teller, Alistair Thain and Sean Ellis, and
models such as Sophie Dahl, Stella Tennant and Honor Fraser.
She was born Isabella Delves Broughton on November 19
1958, the eldest daughter of Sir Evelyn Delves Broughton,
12th Bt. She grew up in Cheshire, 34,000 acres of which her
family had owned since the 14th century, until her
grandfather, Sir "Jock" Delves Broughton, sold most of it to
pay off his gambling debts. He then moved to Kenya, where he
was tried for, and acquitted of, the murder of the Earl of
Erroll, and eventually committed suicide. Isabella had an
awkward relationship with her father, who abandoned her
mother Helen, his second wife, and, when he died in 1993,
left Isabella £5,000 while leaving £7 million to his third
wife, Rona.
Izzy was educated at Heathfield, where a report
declared that she "occasionally talks too much but it is
always in a good cause"; she ended up as head of chapel and
formed an ambition to become a nun.
Instead she went to secretarial college, and took a
variety of jobs, in London. "I wore a handkerchief with
knots on the side, and my cousin saw me in the post office
and said, 'What are you doing?' I said, 'What do you think I
look like I'm doing? I'm a cleaner!'" As well as her
two-year cleaning stint, she worked in a scone shop, selling
apricot-studded scones.
In 1979 she went to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to
study Ancient Chinese Art, and shared a room with the model,
actress and daughter of Princess Jelisaveta of Yugoslavia,
Catherine Oxenburg, who was later best-known for playing
Amanda Carrington in Dynasty. But she chucked her studies
after a year to work for the designer Guy Laroche in west
Texas, before getting her big break in fashion when she met
Anna Wintour, editor of American Vogue, through Bryan and
Lucy Ferry, and was taken on as her assistant.
Andy Warhol and Jean-Michel Basquiat became her
friends (though the latter refused to speak to her for a
year after she told him his Comme des Garçons duffle coat
was awful) and she took up with many of the city's
avant-garde. She also married, in 1981, an American,
Nicholas Taylor, though the union did not last, and they
were divorced in 1983.
In 1986 Isabella returned to Britain to work with
Michael Roberts, fashion director of both Tatler and The
Sunday Times. She made an immediate impression and by the
next year Mark Boxer had made her style editor at Tatler. In
1988 she met the barrister Detmar Blow at a wedding. They
were engaged within 16 days and married a year later.
In 1989 she first came across the young milliner
Philip Treacy, who had sent a green felt hat - "like
crocodile teeth" - to the Tatler offices.
She installed him in her mother-in-law's basement at
Elizabeth Street, near Victoria, where he worked in the
shed, with water dripping down the walls, turning out ever
more adventurous hats for her - though some of them were
more like eyepieces or feathered headdresses - as he
established his career. "If I am feeling really low, I go
and see Philip, cover my face and feel fantastic."
She bought all the pieces in Alexander McQueen's
graduation show at St Martin's for £5,000, paid off at £100
a week; they were delivered in a binbag. McQueen and Treacy
began collaborating; soon other designers, such as Macdonald
and Hussein Chalayan, were taken into Isabella Blow's
circle. In the early 1990s she joined British Vogue, where
she spent four years, before going back to The Sunday Times
as fashion director of its Style magazine. She also took on
consultancy work for DuPont fabrics and Swarovski crystals.
Her last role was back at Tatler, as fashion director,
by which point her contribution to the industry was widely
acknowledged: in 2002 she and Treacy were the subject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Design Museum. Two years later she had a
cameo in the film The Life Aquatic. Recently, she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cancer and was injured in a bad fall.
Gloucestershire Arts and Crafts house designed by his
grandfather, also Detmar Blow. She was a member of the Rare
Breeds Society.
Tuesday, May 1, 2007
Thursday, April 26, 2007
找不到'潮騷'
這本名著, 當然老早擁有, 但近日心血來潮, 欲多買一冊贈予友人, 卻無奈尋遍不穫, 我甚至懷疑全香港沒一所書店有存貨. 據知政府圖書館有好幾本藏書, 但那是另一回事.
究竟是三島今天不再流行, 沒有市場價值了, 還是本地人實在不愛讀書, 是以太多本來應該輕易找得著的書藉都變得難見天日? 面對這樣的情況, 老實說, 心裡不是味兒.....
Monday, April 23, 2007
醉意
那 知後來竟會對自己說了那句話後悔整夜. 總覺得那樣說, 有點過份. 那本來有點衝口而出的一句, 吐出後偏卻像咒語一樣, 纏繞心裡牽扯不清. 是夜沒酒不歡, 於阿賓私竇聽罷鬼他們玩藍調後, 再到Sense時老早有點醉, 及後在那裡不知不覺喝著玩著皮鼓, 快樂不知時日過, 卻不曉得, 原來哉詩又再傳了幾個sms來.
已記不清那幾個訊息說些甚麼. 意外地, 被刪去了. 但因為這樣, 醉得沒利剩下太多記憶的我, 又再回覆了她. 印象中, 她不快樂, 似很傷心.
回家, 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醒來發現她又留下訊息, 早上十一時許傳送的. 帶著宿醉, 努力試圖重拾昨夜的記憶. 那實在不太容易. 總敵不過要將頭皮撕裂的劇痛, 不曉得躲到那個角落的零碎片段, 缺乏水份了造成的半夢半醒狀態. 沒辦法, 只好暫且擱置不理.
晚飯時哉詩終於來電. 說的都是胡厘胡塗的話, 我盡量以自己當時僅餘的清醒將一切簡短撮要地弄清楚, 沒事的, 只不過又一個周末. 酒醒酒醉後, 星期天休養過後, 另一星期的來臨日子依然如舊的過.
對嗎?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再造人之戀
老實說, 真覺得不錯, 當然, 問題不是沒有, 瑕疵亦存在, 造作也肯定的, 但還覺得比金子要好. 甚至比起JSA安全地帶還要完整. 片子亦帶點Terry Gilliam的味道. 當然, 若沒有tune對了channel, 對影片確實會毫不理解, 更莫說是欣賞.
林秀晶又一趟演譯精神問題者, 同樣出色動人.
但其結局是曖昧地失敗的, 相信朴導演尚未大膽至在結尾暴露出二人戀愛的結果, 只在彩虹(橋)底下的一個細小影象, 其欲言又止其實比尷尬還不堪. 又還是本來拍了大膽的結局, 後來被監製納令撤換了? 挺耐人尋味....
Monday, April 16, 2007
近日雜緒
差不多一周過後, 仍然覺得精彩非常, 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以下這些:
追憶少年狂 (Brand upon Your Brain)
黑色名冊 (Black Book)
離奇過小說 (Stranger than Fiction)
自由練獄 (Free Will)
愛水球愛自由 (Children of Glory)
愛情回水 (Cashback)
婚禮背後 (After the Wedding)
圖雅的婚事 (Tuya's Wedding)
曙光球隊 (Homeless FC)
性工作者十日談 (Whispers and Moans)
炸彈女日與夜 (Day Night Day Night)
氣候 (Climate)
骨未成灰 (Bones)
超時空泡泡女 (Bubble Fiction: Boom or Bust)
****
哉詩的生辰夜一如所料, 喝得大醉避不了, 卻沒想到玩的地點比想像中還要多, 在Armani Bar喜見Satoshi Tomiie打碟是意外的; 大概6-7年見過他, 模樣跟音樂沒大變, 既是好事亦說明了這些年間, 跳音樂圈裡委實變化不大.
事後在Sense竟然撐不下去, 睡了(還是昏了過去??), 當真很久未嘗過如此. 也許之前喝的那些甚麼sweet wine (不記得實際名字, 類似ice wine的東西), 殺人於無形. 也許我也喝得太多. 晚餐便開始肆無忌憚旳喝酒, 通常結果就會如此.
呵呵, 差點忘了在1/5的奇遇....其實不應該多言....
Cine Citta的菜十分一般, 差不致她們所的差勁, 但實在乏善陳足. 這個價目. 太多更好的選擇吧. 怎樣也好, 哉討高興便是.
*****
有需要重新部署有關寫作的計劃. 總覺得寫了的不夠好, 但同時亦認為進度太慢. 也許兩點都算屬實, 但實在不宜再度改變, 又一次的擱置了. 其實早應該以一個較為輕盈的故事作開端, 但一方面想有個比較具份量的第一步, 同時當時的考慮不多不少帶有培白的特質. 解開心結, 沒那末容易, 但總可以透過這些文字, 重新組織自己, 看清楚自己過去; 縱然其實大多數都是虛構的.
若能以一年時間得以完成, 那真是好事情.
Wednesday, April 11, 2007
Last Day (23)- 愛君如豬; 唐吉訶德; 十月圍城; 225漫遊異境; 世紀症候群; 翻琴譜的人
愛君如豬(Emma's Bliss) 8.2
老實說, 不是為了想破紀錄, 也許未會考慮觀看此片. 竟然又是一趟教人看得賞心悅目的意外驚喜! 看來近年德國電影當真有回勇之勢, 多套在港正式或非正式上映的影片, 非但沒有令人失望, 甚至往往驚喜處處!委實是影迷褔.
電 影故事確實會教人誤以為類似'危情十日'(Misery)的片種; 或許電影的開端會予人如此聯想, 但往後便發展成另一回事, 難得各式人物粗中有細, 劇情傳流但不落俗套, 其結局, 雖然可說老早已作預告, 但始終還是非一般地宿命悲情. 同時亦承接了德國新派影潮的那份不甘平淡的另類結尾.
女主角坦然不算明艷照人, 但在選角上的成功是無用置疑的. 看她舉止神態, 從細微的動作到對事情的反應, 無不充滿粗獷的鄉土氣息; 而且, 其特殊背景亦從她的一切行為顯現蛛絲馬跡, 既不過於著跡, 亦未過份含糊. 到了影片後段, 你會發現, 這個本來看來怪誕粗暴的女子, 原來有情有義, 而且擁有非一般的吸引力.
男主角也不易演. 身患絕症的, 從來都容易被演譯得虛浮或過於悲天憫人. 幸而在此情況並沒有出現. 不得不讚Jurgen Vogel的抑鬱雙眼. (他亦是另一套是屆電影節佳作'自由煉獄'的男主角;此君絕對值得留意.) 影片前段, 他身世仍未披露, 觀眾們還以為二人各懷鬼胎, 那段落他演得恰好地亦正亦邪, 實在不易看透他內心所想的是甚麼. 後來一切由來逐漸解畫, 他的悲痛亦仍然只隱藏在心裡, 人都看得出其不甘命運安排, 但同時一切盡在不言中.
故事本身, 若挑剔一點的話, 其實略為老套, 甚致帶有牽強的細節. 但兩位主角的精緻入微演出, 還有二人之間的火花, 挽救了本來爾爾的普通之作. 其實電影在感情篇寫方面亦功不可沒, 這點, 大概肯定了編導在拍/寫情, 強於理性一面.
唐吉訶德(Honour of the Knights) 7.8
老實說, 我所看的那場, 挺多人半途離場. 也難怪他們, 電影算是今屆芸芸影片中最無重心兼最為簡約之作; 觀眾都是習慣要有所實在內容的, 每每遇上花掉半小時仍摸不透電影想說甚麼時, 不耐煩和打瞌睡自難免.
否 認的事實, 整套影片絕大部份確實沒有甚麼特別的發生, 就是唐吉訶德跟山曹的對話, 互動等等, 都是瑣碎得教人剎那間不明所以, 坦白說真要耐心的看了大半套影片, 望見了所謂的bigger picture方能暸解導演用意. 那值得嗎? 視乎你要甚麼. 怎說也好, 個人挺欣賞拍攝者採用這樣的方式來演譯名著角色, 唐吉訶德跟山曹不斷在電影裡插科打諢, 零碎而無焦點的對話和獨白, 其實非常到題的從平淡(或苦悶)中道出二人關係如何, 對自身和世態的觀點和不忿, 種種理想和現實的不能如願.
電影同時不乏甚具顥著戲劇效果的好幾幕, 若細心觀賞的話, 不會錯失的. 例如是唐吉訶德獨自對著蒼天傾吐肺腑之言, 又或者山曹對著面前野草叢無意識地任意砍伐; 這些所能道出的, 很多時候勝過好幾十句畫出腸, 唯恐人家不曉的膚淺對白.
十月圍城(Development Hell) 6.3
還以為影片會有些傳奇性, 那知水準之平庸教人始料不及. 坦白說, 某些影碟的宣傳性質製作特輯也比這套紀錄片好.
真 不曉得是因為根本沒有故事好說, 還是肇事人等沒一個肯傾出來龍去脈(還是不懂得從何說起), 又抑或是導演方面的問題, 差不多一小時裡, 披露的貧乏得難以致信. 一干人等只在不斷的繞圈子, 只在事件外圍胡扯一通, 卻從不涉足事情的重心. 繞圈子, 遊花園本來也算了, 但一切也許可以搞得有點趣味吧! 好玩些不可以嗎!? 別要奢望, 此片絕非香港的Lost in La Mancha.
225漫遊異境(Route 225) 7.7
其實電影拍得挺粗糙簡陋, 某程度上甚至略為稚嫩, 但基於題材上的緣故, 我想那大概不會算是嚴重問題. 說到底一套關於兩位少女少年的奇幻電影, 相信尚可容許編導在一些情況下表現得green一點
其 實片裡所描述關於姐弟之間關係不落俗套, 透過妙想天開的處境來探索他倆之間, 他們跟親人, 身邊朋友, 同學等的種種關係和價值, 處理得簡單直接, 既帶有無邪的天真, 同時亦算清新. 可惜在其奇幻元素, 老實說當真不能盡情發揮, 你大可以看見導演功力只能處理較簡單的事情; 要玩得更有深度, 去得更具奇想, 他大概不懂凌駕, 更莫說根本有那末高的想像力.
其實父母的消失, 周遭環境的變遷, 友儕間的關係無緣無故變成走向美善, 所有可以屬於少女潛意識的'願望成真'(至於少年我們可以暫且擱置在旁;畢竟他並非真正的主角), 事後她怎樣去面對這些變化是有趣的, 導演在此亦算是明智的將之處理成'美好的變化'; 並沒有刻意的替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加上任何批判性的註腳. 這應該是影片最可取之處.
另外, 沒有例牌的戀愛, 只有親情和友情, 當真一股清泉. 真的不必每部都要少年異戀少女懷春吧.
世紀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7.8
由於趕場, 抵達科學館時, 影片已開始了約20-25分鐘. 是以對電影的觀感是不完全的, 亦可說是打了折扣.
不少泰國都擁有著一份帶有蟬意的微妙, 這套亦不例外, 若以故事結構來看其實幾條支線的發展並無重心所在, 但卻勝在自自然然, 隨意亦像漫不經意, 不知不覺已將觀眾們由電影院帶到曼谷街頭小巷, 醫院市集裡去.
其實幾段故事也挺感人, 不過那是來自淡淡的感性, 角色與角色之間不言中的篇篇情意, 還有就是環境與人物揉合而成的美麗動人影像, 配上優雅的泰國音樂, 那真美不勝收.
曼谷夜市一段影像甚為流麗. 偶爾的小幽默亦恰到好處. 看這樣的影片, 接收的訊息的不算多, 但其實一切都盡在不言中, 那份意那份美, 就如戲中男主角醫生對女主角一樣. 看得真舒服.
翻琴譜的人(The Page Turner) 8.1
又真係幾查布洛, 估唔到故事咁開明宗義, 未幾耐就經已顯示一切, 觀眾好早就清楚了解部戲乜, 黎緊會係點. 就算連結果都係冇twist. 你預料既結局, 就係咁樣. 今時今日, 呢一點並不簡單.
兩 位女主角演出精采, 相信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非Déborah François莫屬, 由她甫出場都己經令人深覺選角上既成功, 不動聲息就有攝人氣勢, 一切處心積慮, 身為觀眾我們當然睇得清楚, 但佢片裡面隱藏係全面而不露聲色既; 整個過程, 佢係隨機應變, 還是當真可以暗裡操控一切, (包括令Catherine Frot不能自主咁對之動情), 導演亦唔急向觀眾講清講楚, 返我地自己慢慢揣摩.
大提琴一幕, 更加觸目驚心.
Tuesday, April 10, 2007
Day 22- 浮生難忍; 奈良美智AtoZ; 超完美地獄; 氣候
電影節接近尾段的一個意外驚喜.
老實說本來沒想過要看的, 但心理上欲破紀錄的態度又作祟了, 結果了往大會堂.就此便得了意外收穫. 有時候, 這樣子比起老早預料好看的電影還要討人歡心. 因為你實在從沒想過有看到水準之作.
這 套冰島作品, 歐陸味不算重(冰島好歹算是歐洲吧), 反而挺像某些編繪美國小鎮生態的獨立片; 其描寫片裡各個邊緣人物深刻細膩, 恰到其份又不致過火, 教觀眾投入. 一眾演員們出色的表演亦令影片生色不少. 電影本身屬於黑白片, 調子早已既定, 灰灰沉沉的, 你可說是順理成章, 但無可否認卻剛好貼切.
電影裡角色各有所要面對的困窘, 同時內心埋藏著的一片抑鬱, 彌漫透整空間. 但一切並非絕望. 就是前路如何一潭死水, 只要你想, 總會有希望. 結局收數人跟兒子和兄長同在醫院裡看電視一幕, 既具黑色幽默, 亦道出血濃於水的道理. 要冰息前嫌, 其實比想像中容易. 關鍵在於你肯, 還是不肯.
其實某程度上片裡的角色塑造得略見公式, 未致算是stereotype但仍屬美中不足. 但每個人物有血有肉, 互相之間的關係亦編得微妙; 各人所面對的困擾和問題, 未得完滿解決, 但卻總有釋懷既可能性. 當中, 收數人和兒子一段, 確是拍得煞是好看. 在兒子眼裡, 全世界眼裡壞透的惡人仍是個好爸爸; 在父親心目中, 就算對其他人如何惡貫滿盈, 面對著自己親兒, 依然充滿父愛.
奈良美智AtoZ(Traveling with Yoshimoto Nara) 7.8
比預期中拍得更精緻動人, 早前還擔心水準會像往年那套Viktor & Rolf宣傳片, 但原來這套是另一回事, 細緻非常, 看來亦甚為寫實.
導演拍得老實而不造作, 有點像video diary形式卻不見粗糙, 在描述奈良美智本人, 以及他的這個巡迴展兩方面都得不俗, 既有遠觀, 亦具特寫. 奈良美智本身應該平易近人, 隨意亦沒太大所謂, 是以拍攝他的個人生活, 順理成章的並不太難.
而 路途上遇到動人小插曲時, 導演亦甚有勇氣, 不怕離題跑往拍攝7歲小女孩的小故事, 此舉當真藝高人膽大, 換了別人相信必定會怕扯遠了而有所退縮, 但現在如此, 觀眾們除左可以看見有關奈良美智的個人點滴以外, 還可以得到意外收穫, 額外細看這個7歲小妹妹和有關她媽媽的動人一段弦外之音. 真的沒好幾個名人紀錄片導演有膽色作出此舉的.
相比之下, 奈良美智在例如泰國和祖家的那些故事, 都給比了下去. 不是那些拍得不好, 而是小妹妹和她媽媽那段太動人了.
其實片子令人聯想到賈樟柯的'東', 某程某上, 異曲同功. 無可否認, '東'的導演signature比較重.
拿此片跟Nikki Lee的刻意做作對比, 簡直有趣得離奇.
超完美地獄(The Bothersome Man) 8.0
此有頭威, 可惜尾陣卻真的久了點. 但整體上已屬難能可貴之列.
影片的構思是有趣的, 雖則並非前無古人, 但勝在表現手法方面帶有不少妙著, 可見編導著實下了苦功; 許多細節不失幽默, 亦同時作出不需多言的譏諷. 所以就算是新瓶舊酒, 總的來說尚可稱為懂得扭轉乾坤, 替老掉牙的作些改造, 待經過一番包裝才拿出來見觀眾.
影 片的開端確是不俗. 不必道明一切, 心水清的觀眾大概已理解主角所置處境(當然並非完全的肯定, 但以今日標準來講, 大部份人都能意會到七八成了), 在此不浪一秒鐘去解釋是潚洒而乾淨俐落的. 主角被安排過著非常北歐式的完美設計生活, 一切來得舒適康寧, 任何事情沒有障礙或阻攔, 更莫說是會遇上反對或挑戰. 這樣的生活便完美了嗎? 看似事事暢順, 周遭環境亦是唯美無暇, 但就是這樣, 叫人愈來愈難熬, 因為活著變得沒有意思, 更莫說有趣味.
跟另一人意圖逃亡的段落, 不期然教人想起Dark City的Shell Beach; 當然, 其實電影老早已令人聯想到多套母題接近的影片, 不過以此段最令自己覺得明顯了點. 寬鬆點看, 那也不算大問題, 說到底也未算是抄襲, 而且就是那段, 世界的另一端, 其實亦青現得挺有趣.
也許電影的後段有點乏力, 欠了應有的漲力, 一時間好像沒有甚麼吸引人的發展下去. 那是有點遺憾的, 因為如此片種, 一般來說劇情本身的確要依賴3rd act有點出人意表的突破才能令人印象深刻; 而慣見的現象, 此片亦未能倖免, 就是此等影片老早已傾向以想像力和情節加上影象建立其吸引力, 人物刻劃方面往往是較為單薄的. 是以到了尾段, 影片有點走下坡.
不過總的來說已非常不俗.
氣候(Climates) 8.4
珠玉在前, 要Nuri Bilge Ceylan新 作比其經典前作'遙遠'水準相當也許算是一種荷刻, 但無可否認不少影迷都會有此渴求. 畢竟今時今日能擁有如此氣魄的新進導演幾乎絕無僅有, 當出現了被譽為新安哲羅普洛斯的Ceylan, 一部史詩的偉大作'遙遠'看得叫你動容激心, 因而對他有點要求, 並非過份.
當然, 今趟導演選擇只要微觀而暫拾宏觀, 從開始影片已經比了下去的感覺. 加上以HD拍攝, 老實說, 比起菲林, 始終不是同一回事. 於是, 未見官先打五十, 注定跟'遙遠'有點距離.
此 新作當然十分不俗. 問題於, 我們會否對'不俗'收貨. 答案其實是可以的. 導演自己粉墨登場, 一併主演的還包括其的演員妻子, 如此賣力倒巢而出, 老實說倒能挽回一些分數(本來想說成'同情分'的, 但細想下其實亦不然). 全本無可避免地帶有點點self indulgence, 萬幸Ceylan挺有自我警覺, 未算過份之餘, 亦刻意將自己(角色, 某度上是藉此投射所有男性身上)弄得滿場盡見男人臭.
丈夫跟妻子同場演戲, 無論是否真能擦出火花, 當中的對手戲都是有特殊意義而值得細閱的. Ceylan刻意的將主角(某程上的自我)醜化, 究竟真是探討自我, 探討男性之惡劣, 還是只以這樣來襯托出才是真正第一主角的妻子? 這個可圈可點, 亦算是影片較具弦外之音的耐人尋味之處. 觀眾們實在難免邊看邊想: 導演啊導演, 你是否夫子自道啊? 這方面, Ceylan挺成功.
而這樣私人化對感情和關係的描述, 事實上亦需要多帶點自我沉溺方可將最深層的醜陋刻劃得入心入肺. 男主角在妻子離開後的所作所為, 跟妻子重見得一點也不承認, 而且臉不改容, 確實罪大惡極, 卻偏是世間萬千男子不時背著妻子幹得出騙得過的好事多為.
是趟影片於鏡頭方面, 坦白說跟三位大師相比當然尚未到位, (所指自然是塔可夫斯基, 安哲和貝拉塔爾), 但比起眾多同輩導演來說, 經已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出色是不用多說的. 其中某些調度, 計算上的'精準'確是可圈可點. 最好例子莫過於某一幕背景為海難/海岸線, 觀眾們不難發現, 海岸線上那艘帆船的移動, 位置上的'安排', 跟劇裡發生的剛好到位. 透過這些小計算, 便可從中得知Ceylan對某些場面方面的計算確是達至'精準'程度. 但是否達到'精美/精奇'的程度? 相信同一幕戲, 亦早已道出一二. (不妨試尋求那幕裡小船本身的意義或象徵, 以及構圖上是否形成那個程度的完美, 答案便會在你心中出現.)
Monday, April 9, 2007
Day 21- 婚禮背後; 羅馬神曲; 回首向來蕭瑟處; 天人之戰
算是一個意外收穫吧. 本來沒打算看此套影片, 但心血來潮, 臨近電影節尾聲欲破破紀錄, 也見其餘同行影痴差不多每個都物盡其用, 將通行証儘量資源增值, 我看怎樣也少不了自己的份兒吧.
當然, 也有點因為Mads Mikkelsen(即是新一集007的大壞旦). 此君在占士邦電影裡形像出眾, 雖然角色挺平面, 發揮空間不算大, 但說到底在新萬人迷Daniel Craig面前演得毫不遜色, 算是非常到位的配角.
由他當主角可是另一回事. 這趟不再邪惡, 飾演熱血善心的大好人, 原來不單演法變了, 臉上那份邪氣亦不復再, 換來是帶點憤世俗嫉的正氣凜然, 差不多判若兩人. 單單這點, 已屬殊不簡單.
電 影意外地非常傳統, 戲刻元素裡幾乎齊集所有家庭倫理片的老掉牙情節, 說句老套幾已算十分客氣了, 若單看故事內容簡介的話, 幾乎會以為這是一部粵語長片. 但老套元素, 放在導演手裡卻反而能拍得有聲有色, 片裡人物生動真實之餘亦個個有血有肉; 影象上的流麗更令電影添上清新而滿有時代氣息的感覺; 你以為自己在看古老殘片嗎, 銀幕上的一切立即告訴你: 不, 那不過是以嶄新的形式重新拍攝出舊有戲種. 重新演譯, 現擁有多一個解釋.
電影裡一趟再一趟出現的舊式橋段確實教人心裡湧現另一種奇怪 的意外'驚喜'. 也許正因為早被無數前人濫用得成為cliche, 不少情節, 當在片裡出現時, (但同時又算是以的手法展現出來), 觀眾們當真始料不及. 那種似曾相識, 其實相識, 卻又帶點遙遠陌生的感覺, 剎是過癮. 編導是否有心如此可圈可點, 但近年Dogme95一派不止一趟回歸傳統, 繼而透過先前已掌握得純熟的寫實/實驗手法去重新演譯傳統, 卻已漸成績.
影片的結局亦算 不俗. 沒有正式的大團圓, 雖有生離死別但沒有還以為會出現的決裂或陰謀; 最後當主角回到孤兒院, 跟視如兒子一樣的當地小孩一番說話, 小孩的最終決定更是高章之舉. 也許那算不上十分意外, 也未算是甚麼石破天驚的大結局, 但刻下有膽量這樣去編寫/拍攝如此尾聲的, 老實說寥寥可數. 而亦因為那個尾聲, 電影的意義, 更上一層樓.
委實出乎意料好看的精彩通俗劇.
羅馬神曲(The Orchestra of Piazza Vittorio) 7.5
跟了Vicky來看此片. 事前還以為電影不多不少總會說說有關社區的種種生活細節和各樂團成員背景身份, 互相之間的關係以及合作時所擦出的火花等, 豈料片子在此方面全數欠奉, 若抱著看大城小景浮世繪的心態住場話, 真恐怕要失望而回.
電 影只集中拍攝主理人如何構思出組成樂團的概念, 跟著怎樣去大街小巷尋找樂手, (而這方面其實亦算是拍得頗為簡短隨意), 跟著便是眾人如何合作合奏芸芸. 一切放住鏡頭裡的都看似理所當然, 而且影片予人感覺活像一切都可以的不多費神的順利容易, 既沒遇上任何真正的難處, 亦不會出現過敏的爭執或不和. 導演老兄, 這世界會否真如斯萬事暢順呢? 挺不寫實. 尤其好幾幕當中身為觀眾的, 都經已察覺到情況/氣氛有點不妥時, 導演偏偏避重就輕, 甚至是隱惡揚善地將可能是負面的避而不拍, 滿以為這樣便可以瞞天過海. 但正因如此, 影片予人滋味偶爾並不像套傳真負責的紀錄片, 反而有點像某些宣傳雜誌.
不過也不能否認, 影片確實憑著這種選擇性的拍攝, 滲透出其積極樂觀一面. 齊心就事成嘛, 不是嗎?
那樂團的演出還可以吧, 始料不及的是其印度味之重, 還以為其風格會傾向較為傳統管絃樂, 又者世界/非洲音樂一點.
回首向來蕭瑟處(Colossal Youth) 7.5
原本欲看關於馬尼亞政變的紀錄片, 不知怎的改變切衷, 也許是受了Vicky的慫恿吧, 結果再度觀看Pedro Costra.
三 套看過的作品當中, 此套意識最為直接坦率. 但其實所謂'直接'亦是直接了155分鐘的. 哥斯達依然是哥斯達, 不會叫人失望而回. 對於對人事物的觀察入微, 透過長時間的靜態鏡頭來剖視片中人物的心境和性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其精細之處確實無出其右. 就如此片, 再度的幾個場境, 幾個源自上集的人物, 這樣看他們如何過著瑣碎的日子, 娓娓道來生活上的變遷, 那種真實的程度確是難以言喻的.
是趟再度採用菲林拍攝, 老實一句對眼睛來說舒服多了. Vanda雖然經已重新做人, 但極度的消廋, 掛在臉上的蒼桑, 曾經蒼海得有點骸人. 而且其說話聲線依然非常陰聲鬼氣, 那種只淨半條人命的狀態委實叫人唏噓.
而已成老伯黑人角色(真不慚愧,我真忘記了其名字), 愈來愈老練. 四處尋覓理想居所, 其間精巧的透過口術說服官員為他找尋更優異的單位. 為其親人的耐心, 經過一場又一場不厭其煩的戲, 一一表露無遺.
但說到底, 最喜歡依然是骨未成灰.
天人之戰(Flanders) 7.4
還屬可以吧. 老實說, 若然'中東戰爭'一段拍得更具實感的話(現在予人感覺挺兒戲,一點也不認真), 效果應該會好得多, 但以Dumont作品來說, 收貨有餘了.
其實導演當真無戲找戲來拍: 為表達男女主角之間的一段愛, 就這樣耍弄戰爭把戲, 欣賞的話就會將之當作編寫微妙; 不賞識的話, 大可能只會覺得非常無謂(因有朋友正有此意見). 作為minimalsim的推崇者, 影片一切依然從簡, (不簡約才怪), 但比起情色沙漠, 大概片子尚可叫作有更多'事情'發生吧.
主角們被擒後, 受到敵軍嚴刑迫供, 復仇的段落, 效果.... 其實挺惹笑. 當然, 那並非是intented的.
Sunday, April 8, 2007
Day 20- 骨未成灰; 范黛的小室; 無主孤軍; 雌雄大盜電影夢
對於此片, 也許觀嘗之前先了解哥達斯是個怎樣的電影人, 他拍片的目的和其執著, 如何透過影片以表現自己和他的世界觀, 這對於更進一步的欣嘗他所拍的會有幫助.
也許他的片子本來就並非要靠一般的戲劇性來引人注目, 是以對某些觀眾來說並不易挨, 但其將紀實與戲劇的間線糢糊化, 又或者說是重新界定電影作為敘事最直接的可行性, 就是到現在都仍然是前無古人; 後來者卻不少; 能達致有他那樣成績的卻寥寥無幾.
是 套影片, 相信應是哥達斯幾套作品中較為易於接受的一部; 相信全片亦未算太難挨過, 但其節奏緩慢, 也可說是老早預了. 某程度上甚至可說比起傳說中更易為人接受. 此片一如所料, 幾乎沒有既定的劇情推進; 單是這樣, 看慣classical narration的便未必那樣容易習慣. 而透過影機接近靜止, 長時間以純觀察的形式來觀察一切, (當然, 是否當真可透過此手段以達致純綷的目的, 亦甚值得討論); 片裡人物瑣碎而平常的生活小節, 漸漸構成更完整更宏大的圖像 (當中最不'平常'一幕可算是廚房事件吧), 其絕對的紀實性就正是當今很多滿口句句說要寫實, 不斷張揚要將真實/戲劇炒成一碟菜的眾多新派導演所望塵莫及. 而透過'沒有劇情'所展現出來的人情世故, 有時候其實比起蓄意泡製更見深刻.
雖 說一切以實為本, 但哥斯達在鏡頭上處理, 每每精心巧妙. 這亦是不少其餘導演們所要借鏡的. 看來漫不經意的隨便擺位, 其實大多數構圖奇美, 既能將每幕重心所在刻劃成得細緻入微. (其調度亦差不多是恰到好處得那末不會教人容易察覺當中的細心, 但卻不能否認那些策劃總是再觀看/或細看/閱讀時才發現其匠心獨運). 光線永遠自然柔和(相信絕大部份乃採用剛好到達恰當時份的自然光)更見其一絲不苟. 大部份時候, 鏡頭捕捉角色面部的特寫亦非常到位; 不靠對白情節來說故事, (或者說是表現現實更為貼切), 鏡頭如何將人物活生生放在觀眾面前, 就顯得更為首要.
范黛的小室(In Vanda's Room) 8.2
要先說明, 對'范黛的小室'的評分低於'骨未成灰', 主要緣故在於前者並非由菲林所拍攝.
此 片集中拍攝吸毒人士生態, 還有是即將面臨清拆的貧民區面貌. 坦白說, 由於影象上的(相對)遜色比起較早前觀看的'骨未成灰', 這片難啃得多. 一來片長180分鐘, 不用再作解釋也會明白要不間斷在密麻麻的電影節裡飽受3個個多小時的簡約寫實並不容易; (而基本上影片並無實在的完整結構, 主景亦只局限在僅有少量空間的三數個房間內) 二來'骨未成灰'屬於35米厘菲林作品, 但此片卻是畫質並不算太優質的粗糙錄像(其實倒未致於太差). 坦白說, 素來對某些錄像攝影有所保留, 就算導演多數前作乃錄像為主, 依然無法更改這個preference.
尤其拍攝對象/環境屬 於較為灰暗時. 拍出來的效果, 往往只會叫人感到不知如何時好. 任你怎樣大師風格, 技藝超凡, 錄對光線敏感度和感光層次跟菲林是截然兩回事, 說得更白一點就是根本不及菲林那樣質感以及傳真, 有立體感. 有時候對著一些不清晰, 黑成一片的錄像畫面, 太持久的話當真一點也不易撐下去, 更莫說是否能搞清楚畫面中竟有些甚麼, 沒有些甚麼....
(別忘記, 鏡頭還是沒甚麼移動推進, 大部時段都是長時間維持靜止的). 不過, 也無可否認, 對片中人物的展現, 電影確實非常成功.
無主孤軍(The Paper will be Blue) 7.5
影片本身不算突出, 但其實還是可以的. 論精彩程度, 也許及不上其餘兩三套同屆放映的羅馬尼亞片, 但也許其未如人意之因由在於某些局限, 若要公平點說那屬於非戰之罪.
那 種局限? 簡單點說, 要拍革命夜所發生的事情, 當真談何容易. 故事還要本身涉及正在值勤的軍人小隊. 任導演有三頭六臂, 若交代不出當時的亂局, 拍攝不到緊張氣氛, 其餘的就算怎樣出色, 也徒勞無功. 不是嗎? 危城告急之際竟然感受不到任何迫力, 就算片裡出現暴亂, 鎗戰, 嚴刑等等場面, 詭異的竟是身為觀眾偏偏完全感不到半點危急..... 究竟影片出了甚麼問題, 我想其實有觀看過電影的, 和導演本人, 都應該明白了解.
在片頭編導已急不及待要交代出眾人結局, 如此倒敘手法卻老早不再算甚麼新鮮創舉; 此舉甚至容易令人產生錯覺, 教觀眾誤會以為往後會出現出人意表的峰迴路轉, 可惜卻原來甚麼也理所當然. 驚喜? 沒有. 拍案驚奇? 不要說笑了. 那個片頭, 顯得無甚意義.
其 實電影算是成功的道出, 身在亂世當中, 幾個國民軍(民兵)如何兩邊不是人, 不知何去何從是那末尷尬, 還有的自然是對著前路茫茫的惘然. 年輕小伙子滿腔熱血卻有勇無謀, 軍官事事求穩, 保守非常但亦甚具人情味, 其餘成員各有各的不成熟和私心, 但基本上都算同心一致. 就在小伙子家裡的幾幕, 可見幾個國民軍們, 根本就是有血有肉有親人的普通人, 跟正在街上示威的, 躲在家裡的, 不無兩樣. 不一樣的不過是他們仍有任務在身. 但跟人民一樣, 國民軍亦要在那晚小心行事, 清醒理智的選擇要走的路.
各式革命份子, 在影裡變得等同像胡亂拉雜成軍一般(事實任何其他的革命份仔有誰何嘗不是), 他們對資訊方面的掌握, 混亂不堪, 隨時錯殺良民. 但無可否認, 動亂底下, 很多情況確實會產生敵我難辨的處境; 有人因而無辜斷送生命, 實在不曉得應該怨天還是尤人..
細看其拍攝手法和影片結構, 其實格式上有點跟'無醫可靠'相像, 兩都以實手法, 接近real time形式, 簡單的鏡頭, 仿紀實的道出故事來龍去脈. 可惜成績有一定距離, 雖然總的來說電影其實已不算差勁.
雌雄大盜電影夢(Hunt Angels)
看戲前吃了一頓問題飯, 入場後跟睡魔糾纏, 結果慘敗. 全場應該昏迷了約70%時間, 老實說那夜周公子待我亦不薄.
是夜全場只有11-12人, 未知是否電影節中人數最少的一項紀錄.
Saturday, April 7, 2007
Day 19- 婚禮大導; 惡童; 愛在世界崩潰前; 奪面煞星寶萊塢
TMD甚麼8部半....別玩吧, 電影節小冊子的撰稿人/編輯們!!
其實影片並非那末不濟, 但導演多返婉轉曖昧, 卻又搞不出甚麼味道出來, 只教觀眾們不厭其煩, 尤其那些煞有介事的夫子自道....效果當真麻麻.
主角跟公主亦假亦真的一段情, 更是捉鹿不脫角, 那段關係本來可以拍得更楚麗動人, 現在偏變成不湯不水, 可惜可惜.
那些閉路電視式的鏡頭, 不太奏效.
惡男(Tekkon Kinkreet) 8.0
其 實這動畫不俗的, 雖則談不上甚麼前所未見的創新, 但新鮮感也不算完全欠奉. 最低限度, 看著兩名惡男(童)在等同貧民區的環境下如何搗蛋, 如何保護'屬於'自己的地盆, 既在視覺上盡飽官能刺激之餘亦在意識上感受著點點少年式的反叛精神. 後者於今天過份商業化的動畫影片裡, 愈來愈難能可貴.
結局的一段, 也許野心過大, 而且難免教人聯想到導演(還是漫畫原著者?)太刻意要作出'2001太空漫遊'式的超現實表現, 卻無可避免地反而被淪為次等, 相對地顯得帶有膚淺而又尷尬的成為了欠缺誠意的仿傚者. 也許結局的成績其實並非那末不濟, 但不能否認, 看到那段落, 心裡會想: 嘿嘿, 不必要這樣吧! 若然結局不是這樣, 就算之編寫得傳統一點, 公式一點, 效果可能要比現在還好. 有些東西, 實在無需要太多.
當然, 近年的(日本)動畫, 還是最愛今敏.
愛在世界崩潰前(The Way I Spent the End of the World) 7.6
其實也不錯, 別人拍大時代裡過日子或許會盡量突出其動盪和激昂, 但此片有趣之處在於它在氣氛上的淡淡然, 革命政變又如何, 歷史性的日子, 在青春少艾眼裡還比不上情情搭搭重要. 畢竟, 少女情懷總是詩, 就是明日世界要終結, 戀愛依然大過天.
青 春當然亦帶有一定的衝動. 女主角本來也算得上烈女半個, 為了心儀的情郎, 犧牲多點又何妨. 可惜通常痴情女孩在電影裡遇上的總是不濟事的男子. 而女主角跟怪男孩的逃亡計劃, 動機其實出於其浪漫性多於真的要走, 反而怪男孩義反悔, 女孩偏臨陣退縮, 教人(亦教她自己)看清楚一切.
將羅馬尼亞近代最重要階段拍得如此淡然自是另一返滋味, 某程度上亦更容易萬綠叢中一點紅; 其實衝動也並非沒有的, 但不知不覺的, 沒太多剎那激情, 刻骨鉻心的戲劇性片段, 未必就等同虛渡光陰.
社會動盪日子, 極權統治下, 未必永遠愁眉苦臉, (當然片中描述的那段時期己經算是極權的強弩之末), 一樣可有值得回憶的. 這方面, 教人聯想到國內某些關於文革日子的電影.
奪面煞星寶萊塢(Don) 6.7
論 電影形式和其製作格調, 其實挺荷李活/港式動作, 這個實在有點令人意外.... 說到底我們進場心態上是預期著去觀看一套豪華的寶萊塢電影, 但銀幕前放映的, 卻比像唐季禮或陳木勝之作. 歌舞方面亦比期待中少得多, 差不多3小時裡只有約4-5段歌舞, 而且並不太傳統, 都拍攝得非時尚非常mtv式的製作, 滿以為會有很多傳統印度歌舞的便因'貨不對版'而失望了.
以純商業動作娛樂片來說, 未免有點不必要地冗長; 不過, 無可否認能夠做到差不多全無冷場, 已算有所交待.
接近結尾的那個twist, 老實說出乎意料之外. 我想, 大概沒有多少會猜到原來如此吧. 雖則略為'為twist而twist', 但說到底也叫人始料不及, 而且尚未算過份. 當然, 大家不會猜到, 不多不少亦因為沒有誰會預期一部這樣的影片, 原來都會搞出'驚奇'的奇情結局, 這方面確是令人意外!
雖說影片並非自己那杯茶, 製作上電影確實是一絲不苟. 當晚, 兩位同行的朋友不知看得多開心!!
Friday, April 6, 2007
Day 18- 南京; 新浪潮短片節目1; 愛情回水; 歲月榮光; 防腐搞作
南京(Nanking) 7.9
......
新浪潮短片節目1(Newwave Student Division 1)
本來欲跑去看羅馬尼亞片'無命錢', 但一年一度的'錯有錯著'再度發生; 直到差不多抵達科學館場館時才想到: '咦, 好像是大會堂才對啊!' 但要再轉移陣地已屬太遲. 唯有將錯就錯, 看看本地新新浪潮.
隨後的Q&A, 亮燈很四周探望, 看來全場似乎只有自己並非有關師生或同僚.....
老實說, 放映的片頗參差, 若荷刻一點的話, 只有一套比較好. 但勇於嘗試, 志在參與勝過實際的成績吧!
愛情回水(Cashback) 8.5
很久沒嘗過,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放映的第一秒開始, 那一剎就已能給予自己刮目相看的感覺. 而'愛情回水'第一幕卻偏偏有此異能, 不驚喜才怪! 老實說, 開場不久, 甚至已產生中了jackpot的感覺; 這是真的很久很久未曾嘗過的經歷.
當然, 本來我是在全無期待下去看此片的. (某程度上因為其餘在電影節看過的英國片, 都未如傳聞中的理想.)
若 說電影等同新的'迷幻列車', 可能有點誇張. 其實無論風格或內容上'愛'跟'迷'南轅北轍, 本來是兩碼子的事. 但近日經常跟友人提及此片, 推薦以外, 拿出來作比喻的, 就是'此片等同新的Trainspotting'. 也許必需事前說明的, 兩者相近之處, 不在於電影型式或手法風格等等, 而是能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新鮮感, 預料之外的驚喜, 以及親歷一位奇才的初試牛刀.
如 此說法, 將'愛'比喻作導演Sean Ellis的'Shallow Grave'也許更為貼切. 但問題是, 不是那麼多人認識'Shallow Grave'; 屆時又要多費唇舌解釋一返, 太費事了. 與其徒添麻煩, 倒不如將一切簡化來說得任何人都明白. 況且, 有時候電影又確實給人初看'迷幻列車'時的興奮!
影片其實並非完美無暇; 事實上, 若以故事結構來說, 電影本身擁有難以解救的先天性缺憾: 相信任何觀眾都能看得出其內容上的不足, 大概只能支撐半小時的故事, 現在於導演施展渾身解素下變成約兩小時的full feature, 難度總是有的. 而 某程度上, Ellis捨難取易, 利用加添惹笑情節來充斥場面的方案, 在商業上的考慮理所當然亦夠保險穩健; 可惜如此手法卻無可避免的輕微破壞了影片的完整性及其難得一見的都市詩意(以主流片來說), 那絕對是美中不足的. 可幸那獨特的感覺尚能藉著男女主角之間的微妙關係得以保存, 而不能不提便是鏡頭和男主角實在非常有默契, 生活在都市裡的那份抑鬱, 夜間輾轉難眠的無奈, 透過鏡頭, 透過主角的眼神和聲線, 一切來得透徹.
以首作來說, 能拍得如此, 已屬難能可貴.
但 還是要說說某些缺憾. 電影裡刻意加插的賣笑元素, 本身其實挺惹笑, 但同時亦對影片的戲劇成份造成離題, 甚至算是一種破壞. 當中以球賽一段尤其明顯地走火入魔, 過份地喧賓奪主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那段非常惡搞, 但如此耍弄接近無厘頭式的笑料實在間接令影片降了級, 此段亦甚顯然的跟其他較為感性的部份格格不入.
坦言一句, 本來欲跟更多朋友說此片甚具王家衛在'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時期的那種都市男孩失落情懷, (事實上電影現在仍甚具那種feel的), 就連某些影像, 其實亦挺'都市王家衛'; 但影片的搞笑部份, 有時卻又很難令人隨便將之拿作跟王大導扯上關係.
不 過, 不能否認, Ellis可以將本來如此單薄的劇本故事弄得聲色犬馬(此片原作乃只有18分鐘, 非常簡單的視覺式短片), 論技藝論才情, 此君確已展現了其可觀程度. 相信說他甚具鬼才未算過份, 而且前途應該無可限量. 他朝有天給他找到了好劇本, 拍出來的必然一驚人.
(但或許Ellis真的要多注意自己在一部戲裡面究竟想說甚麼, 無謂作出過份的東拉西扯. Focus可能就是他的magic word.)
不 計'搞笑'搞出來的問題, 影片本身其實;非常不俗, 片裡的不少元素(無論是純視覺的還是意念構思上的)委實甚具新意, (最低限度那是將某種現存的既有舊意念, 以嶄新型式重構再弄出來予人觀嘗); 相信不少觀眾亦會甚具同感, 其實影片最成功之處還在其'感覺良好', 透過如斯平凡中見不凡的故事人物, 描繪活在大都會裡男生面對愛情的都市生活的憂鬱和複雜感覺, 從而產生的奇想和更奇妙的將之'實踐', 所有那些微妙的經歷都是美不勝收的; 雖然到頭來都市仍然是抑鬱之地, 人間卻並非無情, 在(被一般人譽為最冷漠的地點)找到真愛之餘, 最重要的還有重拾自我, 重新認識自己, 以及周遭一切. 改變, 亦並非像想像中那末困難.
(當中對時間停頓的奇妙構想, 還有如何藉著'時間停頓'以表達出留不住的一切, 既妙不可言, 亦極其淒美.)
至 於其餘部份, 正如上述, 開始的十多廿分鐘無疑處處驚喜/驚艷, 節上和述事手法上都可謂新鮮奇異, 描繪失戀跟失眠(通常是互相關連的)的感覺貼身真切, 一切影像拍得那麼滿載抑鬱, (後)現代的都市感都是如此的嗎? 一切非常倫敦, 非常摩登英倫. 美中不足, 就如前文提及, 中段開始浮現劇本本身單薄的問題, 加上刻意增添笑料, 完美的整體就變成雖然仍不錯但層次低一級的併盤.
(有 一點是明顯的: 電影到達某一位置後, 觀眾真會發現, 原來編導要說的, 已差不多說盡了; 隨後而來的就像沒甚麼好說一樣, 甚至某程度是突然停止向前推進; 就算是有說要說, 也只不過是類近兜圈子的空泛之談 , 又或者是重複性的內容, 要不就是要藉著回憶過去來尋找話題; 而當電影裡大部份言語要靠主角獨白帶出其故事性時, 這方面的問題便更顯著的浮現眼前.)
有點懷疑, 影片是Ellis趕著趕工出來面世之作, 亦有可能他當初過份輕視將短片改為長片的難度, 若然不是話, 相信此君大有能力拍得更好更精彩(最低限度會充實得多).
怎說也好, 撇開上述提及的結構性問題, 對這部影片實感覺非常不錯, 也許可能涉及個人經歷關係, 甚至可說是感受深刻........
(但其實我不懂時間停頓的)......
歲月榮光(Days of Glory) 6.7
也 許以描繪大戰中少數族裔兵團的主 題確實令人額外留神, 但如此題材對影片質素之平庸全然無補於事, 而且多個部份甚重其好幾套戰爭名片的影子, 真令人愈看愈感尷尬. 由影片開瑞的一段為始, 予人感覺只是鬆散並欠缺深刻的描寫; 如此零碎, 難以令觀眾們對一切任何較細微的體會.
早 段那場登山大戰拍得爾爾, 老實說真不曉得片中有甚麼是真的拍得精彩....也許結尾的那場死守之戰算是較出色吧; 但若然嚴格一點的話, 那場戲亦稱不上有啥新鮮感, 類似戰事, 早於其他戰爭片出現過好幾趟. 而且軍裡一干人等, 看來當中真沒有幾個比較像樣, 要找足智多謀的更不用妄想; 當全數角色均有勇無謀, 加上人丁單薄和上先天不足, 片裡戰事沒甚麼計謀或策略部署可言也許可以理解, 但作為觀眾, 要求多少許刻情上的設計也不算過份吧? 這方面, 卻遺憾的久奉.
最 叫人莫名其妙, 在於影片其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也竟然顯得乏力. 別要提甚麼深度了, 一些角色, 到他壯烈犧時大家仍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估怎樣的人, 這樣的電影, 試問憑甚麼去觸動人心? '描寫少數族裔'並非必然長期免費飯票吧!? 但幾位主角的演出是不俗的, 問題出在編導, 他們責無旁貸.
或許, 電影本來用意是善意的, 但實在有心乏力.
防腐搞作(Taxidermia) 8.1
大概是今屆電影節裡最為變態核突的一套, 雖然其刻意和誇張很大程度上使其嘔心程度減輕, 但卻無從否認片裡多幕確已令人印象深刻, 過目難忘.
三 段既獨立但同時亦有關連的故事, 分別長於不同時代下光怪陸離的三代同堂, 戰時的老一輩最是淫穢污衊, 光天白日下仍然離不開性幻想和變態自慰行為, 但其生態其實亦非常可憐(當然, 很大度上是自己拿來的), 而其結局, 亦可算是荒誕中的'咎由自取', 但同時亦帶點悲劇性.
第 二代的競食肥漢則算三段裡戲劇性最強; 他跟對手/隊友的關係, 女友(同是競食手)之間其實描寫得不俗, 但基於畫面上的'淋漓滿目', 片種上的標奇立異, 觀眾們也許不會花太多心神去留意此返心意. 反而令人印象深刻的, 就是競賽中如何暴吃狂吃, 還有隨後而來的後遺症. 如山洪暴發的嘔吐場面, 當真前無古人, 相信亦是後無來者.
教練如何憧憬著競食比賽的前景一段, 煞是可憐.
至 於最後一代的動物體處理人, 驟眼一看以為乃三代中最正常的, 那佑原來好戲在後頭, 此君結尾來個帶有完美主義的自我終結, 叫人看得目瞪口呆. 競食人晚年落得如斯收場也是可悲的, 那種病態, 有辦法令他改變嗎? 對某種事物的過份執迷, 有時候真會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三代的宿命, 其實也屬如此.
Thursday, April 5, 2007
Day 17- 美國vs約翰連濃; 小肥仔麥當娜; 黑色名冊; 愛殺蝴蝶夢; 自由煉獄
也許, 看看觀者的要求究竟有多高吧. 作為名人軼事紀錄片, 此片其實還不俗的, 但或者因當事主角為約翰連濃, 一貫美式紀錄片手法對眾多樂迷來說, 平實有餘, 卻欠耐人尋味的精闢. 說到底來觀嘗影片的都並非一般觀眾, 當中大概十居其八九都屬於連濃迷, 除了本身對連濃生平一切來龍去脈清楚了解, 普及常識和當代政情這兩方面亦具相當認知; 影片過於平實和意圖簡化事件以達致任何人都看得明白的目的, 未免把觀眾位置假設得過於無知.
電影其實拍得挺紮實, 資料跟影像音樂亦算充裕; 片裡亦加插不少當年人物重現幕前, 回想過去細訴當年有關連濃的, 還有是其他種種細節. 當中來自大野洋子的自然篇幅較多, 是以有時候亦會教人錯覺, 影片其實像是'Yoko and Lennon'而並非單單的屬於連濃個人事件薄. 那也不要緊, 說到底, 連濃和洋子, 那段日子, 確實未能分隔開.
有關居留權的官司, 其實不太引人入勝; 導演亦算懂得避重就輕, 不斷以其餘的瑣碎事, 人物, 音樂等等務求令後段舖排得不太沉悶. 但那亦明顯屬於聊勝於無, 是以電影後段有點失衡.
當然, 電影確實亦不多不少借古喻今, 卻算不上太明顯, 並無因而離題.
小肥仔麥當娜(Like a Virgin) 7.8
挺 惹笑, 雖然一切情節來得頗公式化, 但小胖子演出精彩絕倫, 當真為影片生色不少! 小胖子每個小動作, 舉手投足無疑夠camp有餘亦情真動人, 負責選角的仁兄居功不少. 其餘一眾演員亦配合得恰到好處, 例如像後來一起合作練習舞蹈的師兄, 那個極度無厘頭的同學, 還有客串飾演老師一角的草剪剛.
故事內容絕不過火, 也許韓國喜劇所擁有著的一大優點正是其懂得收歛, (當然亦有例外的, 例如同是屆放映的'多細胞女孩') 達到了某個位置(或者是某種限度)但會懂得停下來, 不會胡亂的肆無忌憚放任下去. 這種節制, 大概源自一直以來韓國民族本身傳統的拘泥, 是好是壞, 要看情況而定. 另戲中不少設計亦甚具心思, 當中有好幾幕的而且確令觀眾們捧腹; 縱觀全片, 每個小節亦相當著重於討好觀眾, 像觀看著小胖子跟師兄排練跳舞, 既惹笑, 亦見其另類團隊精神.
黑色名冊(The Black Book) 8.7
親愛的保羅韋浩雲先生:
請你不要再回荷李活, 請留在歐洲, 拍回如此動人又兼具娛樂性的高質電影. 請你不要再接拍像Hollow Man那樣的爛片. 其實我亦喜歡像鐵甲威龍, 星河戰隊那些, 但比起你在老家拍的佳作, 荷李活始終並非你的安樂窩.
Soldiers of Orange的韋浩雲回來了.
(正式的影評, 請看Jet的那篇; 此稿亦有轉載在'舊稿'一欄內)
愛殺蝴蝶夢(Suburban Mayhem) 7.2
坦 言一句, 電影似乎很努力的標奇立異, 但拍出來效困偏偏不見其有何特別, 此等故事, 今時今日的標準來看根本不足為奇, 要是真想拍得有點意思的話, 倒不如將所有拍得寫實一點, 現在略為傳奇和漫畫化的手法只會令一切似兒戲而不真實, 本來叫人驚嘆的事件都因此被淡化了.
不過亦要公道點說, 片子還是不過不失的. 女主角原來是'In My Father's Den'的妹妹, 若不留意的話真難以辨認出. 為了此片如斯拼命演出, 其實有點小題大造.....
本 來還以為影片下半段會有峰迴路轉的發展, 那知原來全片就是這樣毫無驚喜下完結, 看到結局真有: '嘿嘿, 這樣便完了' 的感覺, 但也不算是對影片期望太高吧. 也許唯一特別之處, 在於其立場. 電影確實並沒有對女主角所作所為作出任何型式的批判或定論; 整件事的發生過程, 以簡淺易明方法拍給觀眾看, 而對此有何見解, 則屬貴客自理!
香港何時會出現'天水圍惡女事件薄'!?
自由煉獄(Free Will) 8.5
看罷影片, 很有感觸, 就是進場前本來帶有點點倦意, 電影完結後依然為片裡兩主角感到異常傷痛.
實在萬料不著一切竟然來得如此沉重, 故事內容那樣具爭議性, 結局會那樣無助.... 將此等題材拍得寫實並不稀奇, 但電影卻犯上刻意地過份真實的毛病, 而且聰明的避過感觀上的剌激或沖擊. 全片僅以平舖直敘方式描述悲劇的發生, 其中曾經有過重生, 有過(假)希望, 有過漂亮動人的真摯感情, 但倒頭來一切還是命裡注定, 時間一到, 體內的響鬧裝置發出訊號, 所有本來美好的都會突然被破毀, 一切被打回原形, 任你如何努力修補或嘗試更改仍是徒勞無功.
電影開始一幕應該最為震撼, 但隨後的發展比想象中見平淡. 導演很有耐心, 先以不少篇幅描述兩位主角性格和心理狀態; 待一切交代得細微清晰, 然後才緩緩的推進劇情. 是以當男女主角間開始出火花, 觀眾們早已透過先前的描述了解雙方走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化學作用, 同時亦更緊張他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會出現甚麼模樣的發展.
二 人之間感情上發展, 其實拍得微妙細膩, 這方面不能不說編導上的耐心和肯花上長時間拍攝得到優秀的成果. 雙方性恪上的脆弱, 隨時可以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但亦正因如此, 他們之間所建立的真情更顯難能可貴. 也許愈是美麗, 便愈容易受破壞. 觀眾們為這段情感到欣慰的同時, 亦非常緊張二人往後的發展究竟會怎樣? 開花結果, 不多作長遠描述, 還是悲劇收場? (雖然以電影調子, 總會叫人聯想/猜測到悲劇性的結局) 二人正式相戀的日子亦拍得流麗動人, 雖然簡短, 但真擊, 亦凄美.
女主角的情真, 意無反悔的全情投入, 依然無法改變男主角的不能自拔, 埋藏於內心深處那惡魔原來從未滅絕, 只要點點刺激, 星星之火隨時可以燎原, 破毀一切的力量絕不會比過往為低. 那無奈的宿命感令電影陷進無底深潭一樣, 那末悲哀, 那末不可逆轉....
拍攝技術上電影確實沒有甚麼花巧, 更沒有長片經常不經意的節外生枝; 有時候影片也許會教某些觀眾感到有點單調, 但這其實反而是其優異所在. 將所有的集中在二人和他們的關係發展之上, 擺在觀眾眼前的, 才會如此深刻難忘.
選角方面, 無可挑剔. 女主角非常貼切, 雖然稱不上甜美可愛但卻擁有帶點反叛的氣質, 一絲淺笑帶著非常迷人的俏麗, 憂傷時幽幽目光更是惹人垂憐, 好不愁雲慘霧. 男主角外型帶點神經質, 一雙眼裡似盛載滿怎樣也抹不掉的邪氣, 何以如此人理解, 就算是他自己, 亦無從知曉為甚麼會跟惡魔扯上關係, 為甚麼會被邪惡上了身. 驟眼看下去, 主角有時候其實沒甚麼特別表情, 但就像影片開端一樣, 只要惡魔在活動中, 一切都那樣一發不可收恰. 主角的演出, 勝在大部份時間非常夠內歛, 單從外表觀察, 難以辨別出其所隱藏的病態和哀愁.
影片的結局, 敢信大部份人早有心理準備是悲劇收場, 但那種徹底的毀滅性依然極出人意表, 而且徒添結局的哀愁. 當credits放出時, 畫面同時仍放著女主角抱著(已逝)男主角, 由凌晨默哀到黎明, 那份悲痛, 只會叫在場人們心裡都戚戚然.
Wednesday, April 4, 2007
Day 16- 當代中國電影研討會(2); 一日狂徒; 曙光球隊; 喪屍羔羊
此電影最出奇制勝之處, 在於其單刀直入, 完事後不拖泥帶水, 從沒有勉強要搞甚麼事後交侍方肯罷休, 大可以說在述事上簡潔得出人意表. 開場只匆匆交代部份肇事人物和殺人狂徒, 隨即便立時拍出事故的發生, 其迅速殺人一個措手不及!!
導 演手法幹淨利落, 由始至終甚為一致性的直接了當, 既沒多餘鏡頭或場口, 亦以多角度的劇情, 透過幾位主角視點觀看整個案件, 令劇情不致淪為過份單向, 一切更難得非常緊湊. 影片開端, 出現最頻密的幾位'主線人物', 滿以為會是隨後的主要敘事者, 未幾卻差不多全數出事, 這是教觀眾們始料不及的; 愕然之餘又不得不承認編導的藝高人膽大, 因為實在沒有誰會想到如此聲東擊西, 將首先遇事的受害者描繪得最早最詳盡, 然後一聲不響, 便給狂徒冷血的幹掉.
兩位男主角既驚慄亦冷靜的演出, 令電影生色不少: 演狂人的幾乎完全沒有多餘臉部表情, 就是早段展現其妄想那幾幕亦都絕不過火, 算是非常克制; 而飾演警員的則處亂不驚, 就算同僚, 鄰居出了狀況亦保持到應有的專業(當然, 警員亦非草木, 但他只到適當時刻才顯露出自己的情緒).
特 警後來對狂徒'執行家法'一幕令人難忘, 亦甚具爭議性; 此舉究竟是否有錯, 還是對此等冷血者, 我們便可以見死不救/執行私刑!!?? 導演只展示過程, 並無加進任何別的個人註譯, (雖然這樣做, 某程度上亦可算是一種statement), 其實非常惹爭議. 究竟是留待觀眾作討論定斷, 還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刻意拍攝了特警們寧願抽煙也懶得理會狂徒的垂死掙扎, 直至狂徒斷氣的鏡頭, 當中也許說了不少)
其 實狂徒最終跑出來欲發難/發狂時被特警鎗擊, 那在警方對待手持攻擊性武器的兇徒來說, 絕對是合理的反應/應對方式. 但狂徒並沒有即時身亡, 中鎗後可見其反應和掙扎; 這個關鍵性時刻, 特警們拿出皮帶縳束著狂徒, 沒有通知醫療的打算, 繼而抽煙, 眼巴巴看著狂徒慢慢斷氣. 也許那樣子尚未可被稱為正式執行私刑, 但卻顯然屬於疑犯/兇徒經已失去殺傷能力/被逮捕後而作出的一種私人報復行為, 甚至見死不救 (這樣子已離開shoot to kill很遠了). 要知此乃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雖則細節內容大概擁有不少虛構成份, 但導演既然如此這般處理此一部段落, 總是有點話要說, 有些道理要表達吧. 也許是想藉此引發觀眾們去討論.
(當然, 若然故事屬於純粹虛構, 其爭議性相對來說便減少了們多)
究 竟導演是否想藉此道出特警真的曾幹出如斯令人質疑的事情, 從而讓人警醒執法時的應有界線 (若然如此, 卻又像落墨太少), 還是某程度上認同對待此等狂徒, 必定不能手軟 (但其實如樣子並非只涉及手軟不手軟那末簡單, 而是關乎濫權和仇殺這兩個大問題), 又抑或純粹不欲妄下判斷, 一切留待觀眾去想清楚?
有關警察們在開始處理案件時的'失職'種種細節, 其實真實得有道理, 亦可算是情有可原吧, 畢竟那是一直以來和諧平靜的新西蘭小鎮, 當地警察根本從未有任何處理同類嚴重案件的機會或經驗; 例如像主角, 老實說已可說是處驚不亂, 多方面十分盡責, 換著其他人大可能會隨時撐不下去, 當場崩潰.....
曙光球隊(Homeless FC) 8.2
本來欲前往看黑眼圈, 但得知此片稍後會於藝術中心上映, 而友人又大力推薦'曙光球隊', 所以便臨陣轉軑!!
看 罷不得不說出乎意料的好看, 不獨說亞洲紀錄片, 就是全球來看, 拍得如斯到題, 那樣有心的傾力之作委實難能可貴. 全片拍法直接簡潔但擲地有聲, 既能道出當事人處身所面對的種種困窘, 亦能中肯帶出每個成員弄得如此境地的前因後果; 最重要還是, 片子本身是積極亦帶著非常善意, 但同時並沒有此而隱惡揚善; 現實裡發生了甚麼, 那管是觸動人心還是令人慨嘆, 又抑或是醜陋得叫人搖頭, 兩位導演一併毫無遮掩的如實搬出銀幕, 老老實實的讓觀眾們看清楚事情的多面體.
眾 成員面對生活上的難處, 人際關係上的碰壁, 內心苦楚形成自我信心低迷, 甚至很大程度上自暴自棄, 只消細微的挫折, 便足以令他們於谷底再向下沉, 不懂如何尋找救贖. 社工們花盡九牛二虎之力, 但很多時候卻顯得力不從心; 縱有滿腔熱誠, 卻敵不過太多先天性問題. 不過就正因為如此, 他們的愚公移山行動反而更叫人有所觸動. 畢竟所面對的並非一般貧困問題, 每個露宿者背後, 種種前因後果複雜得有點叫人難以致信, 親歷其境後, (其實當然是透過鏡頭去經歷), 自會發現, 一眾片中人物(包括社工們, 教練和主角們, 即是球隊成員)付出那麼多, 得回來的亦珍貴非常. 實際的問題未能一時解決, 球隊遠征得回來的成績亦未算盡善盡美, 但透過其參與和訓練準備, 以至正式比賽, 當中的象徵意義非常重要, 而整個過程裡眾成員得來的, 例如重拾自信, 互相間所建立的友誼, 重新學懂在現實裡面對艱辛, 甚至面對挫敗, 那些都是極其積極, 訊息很正面.
無論現狀如何, 對著未來抱有希望, 始終比起對甚麼亦持著放棄態度更為積極. 世事豈能盡如意, 最重要還是肯去作出改變和嘗試.
隨後的Q&A, 有在座觀眾提及本地亦有類似題材紀錄片正在製作中, 希望亦能藉此讓更多人關注本地邊緣人士問題.
喪屍羔羊(Blacksheep) 7.3
還可以罷, 最低限度比早前那套甚麼甚麼殺人谷拍得更水準. 其實前段略見鬆散, 幸而尚未至於叫人搖頭; 下半部才算是戲肉, 雖則有點姍姍來遲, 但未為晚也.
略嫌導演玩黑色幽默和核突兩方面去得不夠歇斯底里, 片子不夠cult式的爛, 亦未夠絕頂無聊! 既然早已豁了出去, 倒不如將一切來得更盡更死吧! 未知何故, 編導於片裡擺放了不少'中國元素' (雖則大可以將之當作為new-age related的東西), 但除了我等中文人以外未, 老實說未必有太多老外會懂得那些玩笑. 連風水, '氣', 甚致'靈龜八法'也搬出來戲謔一返, 當真教人摸不著頭腦.
影片比起Braindead尚有一段距離, 坦言一句, 那會有那麼多個彼德積遜, 但電影還是可以一看的.
Tuesday, April 3, 2007
Day 15- 花樣迷情; 淹沒; 武士的一分; 當代中國電影研討會(1); 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8分
非常一般.
又一個起家自音 樂電視片的導演拍了兩小時mtv. 何苦呢? 當了解當事人找回自己當愛情故事的男主角, 又找來(大概是他自己心儀象)Nina Persson當其女主角, 你便應理解到電影有多麼的self-indulgent. 黑白影像平平無奇, 本來還以為會流麗動人....
不過尚未致悶旦的.
淹沒(Before the Flood) 沒看完
看了約20分鐘, 是日狀態不佳, 知道若再看下去便會進入夢鄉(片長150分鐘), 離場轉戰另一套影片.
(若狀態好一點, 相信是套紀錄片絕對值得一看, 問題出於自己身上)
武士的一分(Love and Honour) 8.2
也 許是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裡最為婆媽的一部, 但縱觀電影某程度上確實要那樣子才夠細膩, 而且回歸日本電影全盛期的那種關注親人(家庭)作母題其實亦令人看得窩心. 電影拍得不錯, 木川拓哉比預期中演得更為刻意(或者可說是過度用力), 但那未必是壞事. 而飾演加世(那位女優是否檀麗?)表現則異常出色, 舉手投足充滿五六十年代日本古裝片裡的那份韻味, 看著她演出, 一切儼如時光倒流.
山田洋次亦當真愈來愈具小津味. 夫妻間日常生活小情趣細膩動人, 其後的患難見真情亦描繪得透徹動人, 真摰中不乏感人肺腑的戲劇性. 其實到了中段, 故事發展得帶點溫溫吞吞, 幸好尚未算太嚴重, 而且怎說也是緩慢得有道理. 中川周旋在失明而帶來的苦楚和屈辱, 也許可以來得更深刻一點; 觀眾亦可能並未認同其在那個年代的'男性主義', 武士們(也可說是木村本身)對女性/妻子的男懽至上, 以及不體貼諒解. 至於加世對丈夫所作出的犧牲, 看似愚昧, 後來亦被發覺實際上只屬慘然的被騙, 但由此展現出那份對丈夫無私偉大的愛, 委實勝過千言萬語.
後段(當木村發現真相, 要跟仇人決鬥)節奏情節爽快得多, 但反而又成為另一回事. 算是交待劇情吧, 也算是讓主角展現為妻子所能做出的補償, 為她挽回應有的一口氣. (但又可這樣看: 其實一定程度上, 那也可能是木村挽回自己聲名的一種宣洩; 當然, 一切實在不宜以單純的角度來觀看.) 那樣子妻子所幹的, 所受到的屈辱就能一筆勾銷嗎? 可以就此尋到公道嗎? 妻子卻不計較這些, 俏俏回到丈夫身邊, 不動聲色的躲在暗角侍奉他, 直至他有所發現. 女人無私的偉大之處, 盡此表露無遺.
3部武士作當中, 始終仍以黃昏清兵衛為最愛之作, 其次就算呢套.
當代中國電影研討會(1)
其 實沒有太特別的可在這裡要說, 不過對某些國內參與者異常熱烈的踴躍的發言, 當真感覺高處未見高. 有時會有政治不正確的奇想: 是否過去沒太多空間或環境給他們表達自己的偉論, 現在(其實不限在本港, 國內亦然)渠道多了, 環境上更開放了, 同胞們便要將吞在肚裡數十年的口氣一下子在數分鐘內盡情釋放出來?? 放鬆點吧, 同胞們!!
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8分(12:08) 7.6
長期飽遭趕場煎熬的後患開始浮現, 觀看此場前段飯氣攻心, 極力支撐下仔敵不過睡意....
(是以整體上對影片的觀感, 自然的打了折扣)
不曉得是前段不夠精采, 導演花了太多無謂在舖排各個角色和預設環境, (好讓後來的'主菜'顯得入心入肺), 還是自己精神上確己力不副心, 我總是難以投入. 瑣碎的生活片段其實不俗, 但似乎卻欠了焦點, 東拉西扯好一會教人摸不著頭腦; 導演究竟想怎樣, 我不知道.
直至'電視直播'那段落, 一切才見起色! 整個部份(也可算是影片的主體)當真令電影起死回生, 每句對白極盡譏諷之餘亦啜核地訴出人性的趨炎附勢, 事情發生後的馬後炮往往比當時的真正勇氣得輕易. 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你沒付出過, 別要偽裝成義士. 不然的話, 輕則換來身敗名裂, 重則甚至會車毀人亡. 而人民的眼睛, 有時亦很雪亮. 他們最低限度仍有只說真話的喉舌.
每個致電到電台控訴的聽眾來電的確抵死非常, 光是聽著他們透過聽筒如何挖苦被訪的兩位騙徒(其實基本上只是那位學者), 再看對著鏡頭非常尷尬的三位主角, 經已值回票價. 學者如何老羞成怒但仍堅持著自己沒錯沒虛作參與的咀臉, 既猙獰地惹笑, 同時亦極盡諷剌活在當下無數政壇中人睜大眼說盡謊言的現實. 扮作真實時間(real time)的拍攝手法和故事低技術的鏡頭運作令一切變得更過癮入骨, 當中那些廣告/暫停時段, 主持人和眾人爭執更是另一妙絕的譏諷.
那位阿伯, 演出簡直精彩絕倫! 一副'關卿何事'的模樣, 人家致電來對學者如報仇時的隔岸觀火, 看你怎樣死的姿態, 實在叫人忍俊不禁!
Monday, April 2, 2007
Day 14- 唱盤上的單行道; 殤城遺恨; 追憶少年狂; 大草原安魂曲
還 以為Anson會透過這個影片表達出涉及她個人/都市記憶更細緻的每個段落, 那知看罷影片, 發現全片除了意外地(有一定部份)非常依賴(港英)政府於60年代拍下的舊紀錄片作Archive以外, 片裡的字行裡間亦刻意擺出一種跟拍攝者和演譯者有點疏遠距離的姿態. 那是挺奇怪的.
殤城遺恨(Grbavica) 7.6
電影 其實非常勇敢地表現真實, 既不賣弄渲染, 亦不搞刻意的悲情煽情. 但個人觀感只屬合格有餘, 略嫌精采未足, 未達致非看不可的地步. Mirjana Karanovic的演出確是精湛, 非常準繩地演譯出那種特殊背景/陰影籠罩下, 身為一個非一般的母親如何艱辛的討生活, 如何養大女兒, 如何每天每夜活在不能言語的苦憶底下. 影片開端, 一眾受難婦人的推軌掃描, (及後一看便知根本毫無用處的心理輔導), 已清晰的告知觀眾, 某些苦難, 發生過後實在沒法以任何方式抹去, 遺下的, 除痛苦記憶以外, 尚有實實在在的烙印.
整套影片成功和不深刻之處同在其不賣弄和它的隱晦(最低限度對我來說). 沒有賣弄傷感, 片裡的愁雲慘霧驟看並不明顯, 但字行裡間所滲透出的淡然哀怨, 若處理得恰當一點的話, 應該可教人有更深更透徹的感觸. 現在卻只能輕輕的觸及其麟角, 未能由此引發更徹底的哀痛, 更遑論要令觀者身同感受. 怎說也好, 基本上電影是積極的, 既無如何如何的要翻舊賬, (相反因著女兒身世問題而一直避開提及過去), 亦沒有突然無故的下揭出任何戲劇化恩怨情仇, 平實得來亦算難得優點.
從片中實境所見, 波黑市面跟人民生活似乎亦經已跟其他東歐國家並無兩樣, 相信算那是展現了戰後/分裂後發展平穩一面. 導演有心拍出這些景象, 藉此道出百癈待興以後, 刻下復原當中的波國新面貌; 舊傷痕尚未完全康復, 但從新一代開始, 續漸走出死胡同.
追憶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8.7
再看一趟, 人更多, 銀幕更大, 雖然完場後的現場反應不如第一趟的放映, 但個人來說依然感覺良好.
大草原安魂曲(Khadak) 2
斷斷續續睡了好一陣子..... 明哥和Vicky比我老實不客氣, 大約半小時左右已離場.
何解無緣無故後段女主角會跟她那群黨變身'蒙古十二樂坊', 還即席跑出來演唱MV????? (當真的剛好有12個成員, 真抵死) 一套大部份時段在玩定鏡簡約的片子突然如此, 某程度上說明了導演真的非常率性.
也或, 若能保持清醒, 老老實實的看完整部電影, 感覺會好一點. (也許) 但保持觀眾清醒, 那是拍片人的負任啊!!
(有些長鏡頭還是可以的; 某些超現實還是具想像力的)
Sunday, April 1, 2007
Day 13- 暗物質; 變態者電影指南; 大罷工; 無仁義之城
劉燁在片裡的表現是不錯的, 但那並沒有令電影腐朽化神奇, 全片實在拍得非常一般, 若進場前抱有期望的話, 甚至大有可能只會失望而回. 老實說真覺得陳士爭/Billy Shebar深度不足, 對於中國留學生的認知和了解, 若從電影可以反映出的話, 那末就只能說確是膚淺而自以為是; 學生初到貴境, 對眼前新景象一返憧憬和喜悅尚算不錯, 但隨後而來的愈來愈似走馬看花, 同時亦教人愈來愈懷疑編導方面的資料搜集功夫究竟是否草率了點, 對自己要拍的母題認識又是否根本尚未到位. 導技上的幼嫩, 亦處處顯留痕跡.
導致劉星心態向下沉不歸路, 那個最為重要的轉淚點, 觀眾們就只見其事件, 而且表現得亦見粗陋淺俗, 更欠缺主角面對失寵/不妥協(不懂討好人家)/未能適應一切等等的更深入刻劃. 那絕對是本來已經不算出色的電影的另一個致命傷. 連這方面都未能令人有所深刻印象的話, 餘下的就算如何亦神仙難救.
誰知到了後段, 深刻的沒有, 戲劇性的沒有, 令人驚喜的更當然沒有, 一切卻突然像要趕快完場似的,真教人始料不及. 究竟陳士爭知道他要拍甚麼嗎? 照理說走向絕境才算是全片戲肉, 若在此時亡羊補牢尚有機會將將失地收復; 實際點看此段落亦有大量素材可供發揮, 拍得引人入勝的話也未尚不可. 豈料影片卻來個急轉直下, 來匆匆去匆匆, 未到終點已劇終, 教人真不知可說甚麼才好.
暗物質這個戲名語帶雙關, 既可形容宇宙中不明物質, 亦可比作人心裡黑暗一面; 本來以為電影會在後者多點落墨, 可惜原來只作匆匆交代便敷衍完事, 一句算了, 活像片裡主角最後開鎗殺人再自殺就結束了. 那樣不負責任. 所以真失望.
變態者電影指南(The Prevert's Guide to Cinema) 7.4
面 對此等影片, 有時感受正負交集.坦白說接近3小時的疲勞轟炸確實很容易教人吃不消, (尤其對我等日每天都花上10-12小時看片的影癡來說), 但無可否認Zizek煞費周章的苦心解說下, 卻又不可否認整套影片的可觀/閱性, 從中所得的裨益確是良多. 或許若然可以依整套影片/節目拍攝原意下, 安坐家中透過電視台或影碟, 用心的每集分開來慢慢觀賞, 一切自會容易消化得多. 可惜這裡是電影節, 節目亦被安排作成為一下子幾近差不多3小時的連鎖式放映, 那股密集轟炸, 一連串教人稍為欠缺精神都會迷失的學術性剖釋和論述, 老實說略見過份地重了點點. 唸書時一小時以上的課堂偶爾亦會教人昏昏欲睡甚至魂遊太虛, (當然要看誰在講課), 如此連續劇般連還說教3小時, 正如中文片名一樣, 有點變態!
不過, Zizek在此已算是切多數理論說得深入淺出, 對於接觸過心理分析/電影理論的朋友來說, 相信未玫於難以應付, 可是對未曾接觸有關科目的, 進場後感受如何? 對一般影友來說會否過份尊門! 這個難說. Zizek的英語帶著挺濃烈的東歐口音也對況沒大幫助, 有時候聽著他在幕前講解, 當真要多想幾秒才想透他正在說些甚麼, 但說時遲那時快老兄又經已將話題橫掃到另一層面去, 如此這般, 欲要每秒集中精神, 全數掌握Zizek所說所有談何容易, 也是極為吃力之能事. 也許有關方面, 應在每集之間設置短短的break或intermission, 對觀眾來說最低度也有個稍作歇息的空間吧.
其實無論是 導演本身以致Zizek, 皆可見已儘量將整個過程盡情搞得多姿多采, 好讓一切沒那末單調乏味, 節目亦不會因為太學術性而變得太嚴肅或過於枯燥, 又或變了個人3小時獨腳課; 若結構上並非那樣的把重心放置在Zizek, 凡事都要經由他而帶出一切, (或許由Zizek擔當比較接近一個一般的presenter多於萬事皆由他說盡的掌舵), 內容方面不那末密集, 也許節目會更為容易消化.
但既然叫作'The Prevert's Guide', 試問又怎會讓觀眾們如此易過日子?
大罷工(Strike) 7.1
有點奇怪, 本來理應熱血沸騰的片子, 今趟舒倫度夫卻拍得非常避重就輕, 未知是否因為有關人等仍然在世, 是以不欲引來當事人們份敏感, 免卻惹事生非的麻煩. 但那便倒不如拍些別的題材, 總比現在像綁手綁腳好吧!
但 或許可以以這樣一個看法對影片作出辯護: 說到底電影乃Agnieszka Walentynowicz的故事, 並非如片名一樣, 直述團結工會成立血淚史. 是以身為觀眾的我們可能捉錯用神. 怎說也好, 影片實在並非舒倫度夫最佳狀態之作, 女主角半生本應充滿艱苦掙扎, 但銀幕前一切事故(無論是個人情感方面, 社會狀態方面亦然) 來得容易去得更易, 甚至本來可以拍得激昂的工人運動, 各項鬥爭, 都變得像理所當然的容易和簡單. 真的'齊心就事成'嗎? 嘿嘿, 世事豈能如此輕易!!??
同以上世紀鐵幕國家人民運動為主題, 相對地'愛水球愛自由'便精彩動人得多, 雖然後者當真非常荷李活.
無仁義之城(Ghosts of Cite Soleil) 8.1
對海地認識並不深入, 一直以來最熟悉的大概就只有Fugees眾成員便所提及的; 除此以外, 真沒有甚麼.....直至看罷影片才曉得原來那裡是個戰場, 也是亂葬崗.....
無 法不對這部 紀錄片印象深刻, 亦為片裡主要人物(2Pac)傷感, 因為此君雖身為匪幫, 甚至亦有殺人放火, 但在鏡頭面前, 看得出他的在江湖身不由己. 活在跟戰場沒有兩樣的惡劣環境, 四處你死我活, 不幸也還要有著總是衝動愛生事的弟弟, 以及一群腦袋長草的手下, 要求自保, 安家, 保護屬於己派人員, 可以幹的, 往往離不開先下手為強, 沒法不以暴力作解決問題的途徑. 更別忘記, 大獨裁者怎樣利用他們當打手, 變相的僱傭兵, 沒交點功課, 為其賣命, 也會惹禍上身.....
雖然略有懷疑影片在極主觀性拍攝下所可能引出的問題, 但只要不太將之當作紀實片看, 其實問題不算大. 而且那樣貼身的'戰亂片', 能在公眾面前播放, 實際上亦十分難能可貴.
對 導演和攝影(兼製作人員)由衷的敬佩, 要把影片拍得成功, 難度和危險性可說跟去當戰地記者相差無幾, 有趣的是, 大家在銀幕前看見的卻跟戰地新聞片全屬南轅北轍; 此片戲劇性之強, 跟實實在在的新聞片比較, 無疑叫人邊看邊心裡想: 是否真的? 亦因攝影師捨身追隨被拍者, 一切實屬貼身非常, 就是鎗林彈雨亦可於近距離拍下回來. 眼見剛剛訪問完這位仁兄, 然後下一幕同一人便中鎗身亡, 此等情況令人看得震駭而神傷. 拍攝者亦同時顯現出2Pac心裡所想, 對音樂的憧憬/夢想, 如何希望抽身離場從過新生, (還有是少量的其他訪問,例如反對派領袖的), 主角清晰地向拍攝者解釋時局, 叫人看得一步一驚心.
而其結局, 傷感亦是最無奈的宿命....
Saturday, March 31, 2007
Day 12- 淨生島; 一切由浮屍開始; 愛水球愛自由; 無頭屍大鬧殺人谷
大概不少人會覺可以, 但個人來說便真覺得爾爾. 某程度上片子可算是龍謹的一個missed opportunity. 只因電影其實不是那麼差, 但卻真的可以更好更好. 影片前段節奏較為緩慢, 而且雖則明確的解說了前因後果, 但沉實足夠有餘, 劇力偏偏欠奉.
其 實電影看到一半, 都經已好清楚龍謹有多刻意要營造其電影之宏大, 但最大問題並非在拍攝技巧上的問題, 而是關於在罪孽同贖罪方面, 內心掙扎等等的描寫篇幅, 實在出奇的貧乏. 這個實在教人百思不得其解; 導演不會以為那些瑣碎的跟村民'開導'的片段便足以支撐全片吧!?
軍 人上司跟他女兒於電影後段出現, 滿以為一切留待在此可以發揮吧, 此段將會成為影片劇力萬鈞的重心... 那知竟然草草了事, 既不將女兒和神父之間'治療'過程刻劃得更深入更有具意義, 亦沒有藉老部屬重逢把數十年來的內心罪疚來個重新確認(銀幕前我們就只看見二人相認, 哦, 你未死, 嗯, 對啊.... 沒事吧....). 那是十分可惜的....所有, 當真比蜻蜓點水還要輕...
罪與罰?? 別說笑吧, 那可以如斯輕量.
一切由浮屍開始(Jindabyne) 8.3
不錯, 兩位主角演出出色, 以個人來說甚至喜歡這套影片多於導演前作Lantana.
能 夠憑一件這樣具爭議性的事件帶出多番反思其實比想像中更不容易, 因為換了別個導演, 電影極可能會因為政治正確而變得太一面倒, 但現在的情況卻非如此; 觀眾既可以看得到肇事者們那隱藏著的成見, 亦同時看到有時候就如女主角那樣, 其實亦會存在其偏私和個人牛角尖. 當然, 電影不是沒有立場, 其實它要說的非常明確, 而且也可以說十分旗幟鮮明的道出有關族裔問題, 必定要抱著開放的心態才可得以找到解決方案.
另 一點影片成功之處, 在於其清晰的讓大眾曉得, 甚至某程度上經歷到, 釣魚人所犯上的錯, 對不少普通人來說, 是那樣的容易犯上. 也許未致於會遇上屍體而擱置延遲理, 但日常生活裡我們所遇到細節上的情況, 其實我們都可能經已犯上了種族歧視的錯. 不刻意並不就代表沒錯. 也不不要緊的. 也許這方面的錯失有時會因為種種緣故而避不了(我們都並非完美), 但錯了, 總要認, 別要老找藉口, 別要將之不當作是怎樣一回事, 甚至不把情當作是錯. 相信電影在這方面的訊息是非常有意的.
有 一點挺有趣, 就是編導對幾位(特別係Gabriel Bryne角色)釣魚人的處理, 以及拿這這群男兒跟Laura Linney對比, 藉此引發出小鎮內外各式人等隱藏著的種種隔膜和成見(或許有些人會說是其道不同), 但同時又現實地展現出那根本的問題其實是不可能根治的, 一切一直只會並存著, 也沒有甚麼靈丹妙藥可以令所有人突然醒覺或更為為其他忽視的細節變成更considerate. 有時人更會對本來看見的視而不見, 將之當作不存在一樣.
其 實單從一件浮屍案件, 從而看透各人反應和心態, 引發觀眾出來的討論, 其內容上應該會是非常值得留意的. 大可以自觀眾不同的論調, 看到不同人士對有關項題的立場和認知(在這裡無疑主要為關乎種族主義和其敏感性的問題了). 導演通過刻意的輕描淡寫, 並於表面上並無加諸任何明顯的批判, 留下不少空間讓觀眾們邊看邊思考, 或許事後討論, 其實正是本片其中一個值得表揚的優異之處!
很多時候, 成見和歧視並不是那般明顯的, 但卻其實隱藏在每個人潛意識裡, 不少時候, 真的幹了說了也不知, 說了當作沒事. 就算別人提醒, 亦未必察覺, 不將之當作成一回事
最後沒有交代凶手結果如何(只有他在車廂中拍蜜蜂鏡頭), 正是另一高明之處. 畢竟, 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於誰是凶手.
愛水球愛自由(Children of Glory) 8.6
未 知緣故, 電影節的小冊子簡介總會給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誤解, 是趟誤會再度發生. 進場前一直以為這套片子所涉及的乃奧運水球戰經典一戰, 那知開場不久後漸漸發現愈來愈不對勁.... 然後開始開心裡一聲接一聲的: 嘩!!!! 嘩!!!! 搞甚麼, 不是水球運動片嗎? 怎樣竟然變了革命片!!!!! 那樣宏大規模的製作, 一切如此史詩, 差點走漏眼!! 電影節負責撰稿編寫的人員們..... 你們玩甚麼?????
由 於上述出於美麗誤解的因由, 整套影片反而就這樣成為了意外驚喜, 而且絕對是非常高質素的那種. 對於本來並不熟悉匈牙利歷史課的朋友來說, 電影更是驚險一幕接一幕, 令人熱血沸騰的情節此起彼落; 到了尾聲, 更就是教人熱淚盈眶的悲劇性收場, 試問這樣的電影, 怎會不叫人看得緊得如熱鍋上螞蟻一樣, 被以史實改篇而成的故事弄得悲喜交集!!??
坦 言一句, 影片格局和製作模式非常荷李活, 但這並沒有減少其可觀性!! 當你發現當真的坦克大炮戰車萬人空巷統統於銀幕裡出現, 而且一切實實在在並非媚俗賣弄或刻意取巧, 實在有點難以致信匈牙利竟會拍出如此大規模的製作. 某些場面, 會更不其然令人聯想到民運, 所以看電影看進心裡, 別有一返難以言喻的滋味....
整 套電影拍攝方式向通俗主流, 劇情亦來得頗為戲劇化. 但描繪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真摯動人, 兩者間性格和命途上的對比雖然有點經過刻意營造, 卻並不算是刻意賣弄, 細緻的描寫, 恰到其份的筆觸令二人和他們之間的一切變得劇力亦立體, 而且到最後亦算感人.當中女主角那種革命熱血的烈女性情確是吸引非常的, 相對於男主角的犬儒, 擦出的火花也屬於宿命性的.
整個人民革 命過程亦拍得有條不絮, 激情但不煸情, 亦算有血有肉. 身處亂世中凡夫俗子的多面體亦從眾其他角色得以描寫得絲絲入扣, 各式人等面對大時代究竟如何, 一一都具入微而真實的交待. 凡人非聖賢, 到了如斯境地, 畢竟並非誰都可以不怕犧牲為國獻身, 有人會作出偉大的決擇, 亦有人會臨陣退縮, 變臉之快令人難以相信. 故事同時亦顯露出政治永遠黑暗, 滿口理想仁義的人到了緊急關頭, 往往會突然出賣信任的人, 令局面一夜扭轉.
所 有示威, 戰爭同對壘場面拍得絕對可觀, 甚致可說是今屆看過眾多電影裡面最宏大的一套電影. 沒錯, 真的那麼史詩. 實在千想萬想, 任你如何猜想也料不到會在一部以為只會說水球的影片裡看到坦克大決戰的. 至於那場壓軸水球戰, 反而未如預料中那般緊湊, 尤其這是故事結尾的高潮所在, 偏偏欠了應有的漲力, 所以只算合格有餘, 談不上精采. 這個委實是美中不足的. 但縱觀整套影, 當真拍得一點不差. 是屆電影節一個頗意外的大驚喜.
無頭屍大鬧殺人谷(Severance) 7.2
實在不曉得何以有關人士要以Dog Soldiers跟此部平庸之作相提並論, 說真一句若然坦率點不斷的說電影屬於英國版德州電鋸殺人狂, 大概可能會引來更多慕名者, 也還可能多開兩場! 事實是, 電影予人感覺, 真像後者多於前者.
說 到底電影不過是另一套殺人狂片. 公平點說, 黑色幽默並非沒有, 但委實聊勝於無, 而且除了'射擊飛機'這個有點神來之筆的小驚喜以外, 其餘的都只能算是雕蟲小技, 一點也不啜核抵死. 不過, 純粹將之當作殺人狂片來看, 片子還是可以的, 又是另一趟小冊子撰稿人的捉錯用神罷了.
電影前段較為鬆散以外, 後半始終可叫作有血腥有驚嚇有核突, 算是驚嚇片自助餐咯....
比起導演前作'Creep', 也是一大進步(只因之前的那套真的很爛).
Day 11- 圖雅的婚事; 追憶少年狂; 離奇過小說
電影委實不俗, 難怪得獎, 王全安平實的表現手法將內蒙生活寫實的表現於觀眾眼前, 劇本上沒太著重於戲劇性情節的編寫亦可算是恰到其份的優異之處. 女主角余男演出自然樸實, 相信她在前期工作時段跟一眾其餘當地演員溝通充足, 而正如她在事後的答問中透露, 這樣子好讓她能更投入演出, 亦更能掌握到當地生活的種種細節和人民特性. 是以出來的效果是實感強且耐看有韻味的.
至於而其餘眾男角亦非常不俗, 就以非尊業演員來說水準經已是教人意外; 當然, 他們要演的本來就是接近真實的生活, 某程度上亦可將他們的演出看作為一程具寫實意味的重現, 意義上甚至是高於其戲劇本身的 .
當 然, 大家要看的, 始終還是一台好戲. 整個故事戲劇性其實不算很強, 大概是中段老同學回來提親的一段較為有些出人意表吧; 其餘的, 其實都以真述當地生活狀況為主. 當中所滲透出的淡淡無奈和愁然, 帶點苦澀同時亦不忘間歇以小幽默作為點綴, 如此苦中帶甜也叫人看得心頭滿是滋味. 情節上其實亦見其細緻, 就是偶爾較緩慢的推進仍不會教觀眾太難受. 說到底人生的悲歌太多, 既然早已注定是無奈, 為何不以一切處之泰然, 既來之則安之. 導演如此處理, 大可以說比起直接的愁雲慘霧方式更添一份奈何.
追憶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8.6
Guy Maddin真可謂近乎瘋狂的一位奇才, 是套新作予人感覺相信只可以接近極致來形容, 也實在萬料不到原來此君旨在拍出比"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更歇斯底里之作, 凡夫俗子如此看他, 他根本毫不在乎. ('悲歌之王'乃迄今唯一看過的其餘作品).
技 術上, Maddin成功將默片時代(基本上可說是表現主義為主的手法)影像配合上極盡現代(或者可說是後現代才更為貼切)的併貼式密集剪接, 弄出來的視覺觀感確是令人耳目一新, 既像熟悉同時亦等同前所未見, 新舊交替成績婓然, 愈看愈教觀者產生極其凌厲效果, 單是作此方面來看已經屬於出類拔綷.
故事內容上的天馬行空, 就更突顯出導演的不甘平凡. 但那同時可被當作是作者最真切赤祼的一種童年/少年培白, 我們幾乎是被邀請步進Maddin私人回憶空間內任意窺探, 了解他最私隱最秘密處, 那看來是珍貴而毫不保留的. 關乎少年回憶跟夢幻一般的超現實狀況, 當中subtext不用說有多少弗洛依德, 但(故事劇情上)又以不太難理解的偵探/少年愛情/奇幻來作包裝, 家庭悲劇/戀母/殺父/同性戀(甚至非常隱晦的涉及曖昧姐弟關係)意識面前卻以昌險故事來作掩飾/偽裝, 相信一定程度上亦算是導演對自身童年/少年挺坦率的一點披露. 一切配合上出色非常的影象, 影片教人一睹難忘, 活像真的童年回憶一樣, 烙印在腦海裡念念不忘.
後段其實不如早前部份那末精闢, 但整體上仍可算是可觀精采, 尚未致於令人失望. 要求若不太嚴苛的話, 甚至可說是高潮迭起, 每個畫面仍有其精采之處. 當然, 也要看你以怎樣的態度來看了, 因為某程度上, 後段的重複性始終比較大.
聞說電影在多倫多和紐約電影節所放映次乃由現場小樂團演奏加上Isabella Rossellini即席旁白, 老實一句, 當真非常惹人羡剎!
飾演英俊偵探Chance(名字真語帶雙關)和其姐姐Wendy的Katherine E. Scharhon確實極有氣質, 跟30年代氣息異常地配合; 事實上其外貌也挺迷人, 扮演美少人亦有一份難得的秀氣, 難怪主角兩姐弟同時會為她/他而傾倒!!
離奇過小說(Stranger Than Fiction) 8.5
精心編寫的劇本加上一眾演員恰到好處好的演出, 電影當真是今屆電影節裡最好看的主流片之一!每情節有趣得來亦別有韻味, 整體上對人生跟戲劇/文學上的探討(雖則老實說句也不算很深入, 但總算能在大家也看得明白的層面上引發出一些討論吧), 細節上幽默和細膩的描寫, 令電影變得既有質量亦具一定程度以上的娛樂性. 單是這一點, 在今時今日的荷李活已屬難能可貴.
Will Ferrell作為喜劇演員一向也不錯, 但或許是其外型關係, 此君於香港一直不多擁躉, 若不是的話如此高質素的大片老早上了正場. 是以散以後亦有人說, 若電影主角換了占基利或Ben Stiller, 這是二千萬票房的片子.
對 其值得討論的結局, 可以這樣說, 不少人認為若然Harold真的接受了'那種近乎完美結束的略帶詩意式的完結', 整套電影在文學層次上的提昇是否肯定? (又或者說若果Harold真的如書裡當初描述般的真的死了, 戲劇上一切是否其實會更為完整? 就是Harold的一生是否亦會更見具有特殊的意義?)
有人認為及後Karen對她決定'拯救'Harold生命所作出的解釋, 經已足夠培白出Harold不需死去的來由; 那當然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先前不人道對侍書裡角色的一種補償, 一種更見人道(人情味)的處理. 但其實那樣子的彌補, 離不開兩樣最公式和最賴賬的處理. 一為'作者站出來自說自話', 二為'神仙打救'.
'作者站出來'是為編劇突然透過Karen身份現身說法, 並且作出仁慈但令整套戲劇走回通俗(甚至可說是庸俗)的層面裡; 而'神仙打救'自然就是編劇以Karen身為作者, 可以改變Harold一生(她就是Harold世界裡的神, 可以主宰一切, 掌控生死大權), 動動幾筆就把他作宿命裡打救回來. 而因為這樣, 本來更高層次的奇幻之作淪回到通俗劇層次裡(編者亦有對此作出論述, 有關這方面請見下文).
其實那是挺可惜的, 因為這套電影, 不是因為其現在的結局的話, 實在可以高處不勝寒得多. 就是Harold這個角色, 也可以被提昇得更具意義. 你大可說編導志不在此, 一個感人故事便足夠矣. 但也有可能是有關人士想不到一個更完美的, 既可保持其詩意和宿命性的完整但又不那樣悲涼的結局, 所以才妥協於較為保險(取悅大眾)的美滿結局, 以此作為一種看似具人性的安排. 現在電影就只能成為一套不錯的窩心電影, 卻沒法成為(或甚至被考慮為)足以跟多套經典戲劇相提並論的極品. 潛質不是沒有的, 但一個看似簡單, 理所當然的決定, 就這樣便沒了. 不是可惜, 那是甚麼?
至於有關編劇/導演對這種決定/安排而所作出的論述/解釋,於個人來說那似乎像一種自圓其說多於徹底誠意的自嘲; 當然,能這樣做到面面俱圓絕對不錯的了, (說到底那樣子始終算是個完滿而可教人認同的合理解說), 不過又從另一面來看: 相對之 下Harold才是片裡的主角, 到了結尾, 雖然不用死(甚至可說那是完美結局! 他終於參透其生命意義, 亦贏得美人歸!), 但其存活偏偏就並非由自己主宰 (甚至已經並非自己意願, 皆因當他閱畢關於自己的小說後亦認同應該'自我犧牲'), 結果他始終還是離不開不能夠自我決定自己命運的宿命. (若然他真的找死成功, 那麼最後的結果便真的如他所願; 當然亦可說他的'找死'的意願其實亦不過是受到小說所影響, 因而改變其要'求生'的初衷/基本本能) 那末, 比起例如是'真人騷', 占基利最後不畏前路可能所遇的厄危而踏上不歸的一步, 卻從此得以擺脫幕後主宰人的操控, '離'層次上確實差了一整截.
如此結局, 確實有表現其'良心'所在, 至於是否早有計算, 大家心照不宣. 但就算如此仍不減其善意.
接近類型電影來說, 個人較喜歡這片子更多於'真人騷'同'何必偏偏玩謝我'. (當然, '真'的結局, 正如先前所述, 比'離'層次高得多. 而'何'的, 則屬於努力在有限既定框架內作出突破, 有點可惜是突破不是沒有, 但不太可觀, 而且太多人根本看不見.....)
Thursday, March 29, 2007
Day 10- 野良犬; RFK遇剌的那天
其實也不錯, 雖則某些細節上帶點不完善, 有點甩漏, 某一兩個部份略見突兀, 但作為導演首作已經合格有餘, 亦從中可見其潛質及前途. Eason演出不俗, 老實說還可以多點個性, 但那亦顯示他在演出方面確實要求達致純演技的方向(但是套影片其實可以'個人'一點啊). 演小朋友的亦十分不錯, 比起近年湧現的一眾小童演出者, 算是較少造作的一位. 其他演出者, 則以邵音音(想不到邵大姐會出山)和林子祥最為可觀. 林苑, 可以吧.
結尾一幕太像Magnolia了, 雖然處理也屬不俗, 但難免給人看得出其來處, 而且珠玉在前, 你很難超那經典奇妙的一幕.另有些地方亦見其他影子, 幸而問尚未算嚴重, 但也實在不必要.
老實一句, 劇本方面尚可有更大改進空間, 因為其意念不俗, 個事實上仍可見不少細節上的位置, 若花多點間的話, 出來效果應可以好得多. 郭子健本身乃編劇出身, 大慨應該很明白這方面的, 也許是時間及資源方面的問題吧!
RFK遇剌的那天(Bobby) 7.8
首先, 那個中文片名當真莫名其妙, 負責譯名的仁兄究竟想怎樣, 那末尷尬曖昧的片名真的不曉得想如何!
這套電影, 真要看你抱著怎樣一個態度去看了. 我還是可以的, 但亦不少影評對此片毫不客氣; 無他因為電影實在頗為'pointless', '不到題', 而且由始至終鬆鬆弛弛, 活像沒有重心似的.
但就是這樣, 令整套片子不知變得多過癮, 就是那種'沒有point'令電影產生一種挺有趣的魅力, 加上
令人目不暇昅群星來當ensemble cast, 要求也不能太多了. 單看莎朗史東跟狄美摩亞對手戲(在此鬥的竟然是鬥老) 已值回票價! 小辛(馬田辛兒子=小辛)算是把一切拍得有板有眼, 既能找來眾多荷李活群星仗義客串(確實比預料中還要多), 亦可算是當當Altman門徒, (當然級數相差好遠), 片裡不少對白其實挺精警, 各人演出亦具水準, 算是不賴.
當然, 整體來看整部電影實有點像無人駕駛一樣, 亦明顯的鬆弛(但未致於散), 不過其有趣之處就正在於鬆得來耐人尋味, 這與另外一些結構精密, 前因後果各人物關係一早計算得完美無暇的影片相比可說是大異其趣. 甚至可以這樣看, 這套電影, 某方面尚算成功地描繪當年某一撮人的生活面貌, (小量)政治/社會氣候, 勉強可叫作刻劃出時代. 而結局亦顯示出羅拔甘乃迪被剌, 如何深遠影響美國國民以後生態.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Day 9- 哭泣的藝術; 明明; 性工作者十日談
這套黑色幽默小品非常不俗, 一般來說此等童年慘事/家庭亂倫案通常都會以悲劇手法處理, 但電影透過當事人(小朋友)目光剖視主角家庭和父親, 純真角度裡出現的不倫事情於小男孩眼裡變成理所當然, 令所有被扭曲的變為更添哀愁. 難得導演還不時加添黑色幽默元素到片裡, 明明黑暗之處, 你卻忍不住會發笑, 只因處境確實荒誕非常...
演小男孩, 父親, 及姐姐的都有出色表現, 不然的話整個子便會大打折扣, 當中不少惹笑的荒誕處境亦不會變得如此理所當然.
明明(Ming Ming) 4.2
其實倒覺得區小姐並不那末不濟, 但以戲論戲....
或者這樣說, 太多拍mv出身(或者所謂mtv一代)的導演們, 一接觸電影便要在那百多分鐘裡歇斯底里的盡顯自己懂得這些那些, 自己對一切認識有多少, 活像要出盡十八般武藝.... 何必呢?
結果, 眼前所見只有雜亂無章, 整體又因太混雜而反而失去了風格, 而且往往花枝招展得來, 忘記了最重要一環: 基本戲劇元素.
我想, 我們真的不需要再多一套兩小時mv吧!
性工作者十日談(Whispers and Moans) 8.3
精彩!
流暢, 熱鬧, 充滿活力! 過往港產片全盛期的神采, 盡情在此片裡重現幕前!! 加上一眾演出者表現出色, 互相之間所擦出的火花實屬近年少見! 換句話說, 這套群戲實在出乎意料的拍得好看!
這趟邱禮濤切一切掌握得恰到好處, 多方面處理得有紋有路, 而且很少出現港產片常見的過火或不足現像, 更不會如他過往某些作品那般的有心無力, 又或者係擺明居馬是趕貨之作.
其 實電影拍得非常'港產', 並非如一般人說得那末寫實, 但其社會性的項題及勇於替受壓迫者發言之精神絕對可嘉, 事實上就如'等候董健華法落'一樣, 電影中某些情節其實煽情, 亦略見片面, 但那就是港片特色之一, 而且電影開明宗義的通俗劇化, 那本來就不是甚麼問題. (明顯地, 導演近年非常熱衷於透過電影關懷草根階層, 或替他們發言), 而且某程度來說, 亦算是反映到多方面的現實.
Tuesday, March 27, 2007
Day 8- 秋日花園; 大暖化, 夢修羅
今趟小冊子的描述對版, 作品確實頗具Tati的感覺, 但也沒有像'大地'那樣惡搞, 小節上夠微妙卻不夠絕核! 若然可再歇斯底里一點, 再荒誕一些, 效果應該會更具譏諷味.
當 然, 電影一點也不差, 影片調子隨意飄逸, 漫不經意的教人差點忘掉主角其實是個被轟下台的政要, 其實他更像個剛退休在遊花園的尋常老伯. 輕輕鬆鬆的很多小節小情趣方面有到題亦有令耐人尋味的, 整體上甚至可說鬆散, 但其實那是隨心而發. 主人翁被轟下台後, 勝在看得開, 雖然無家可歸, 差不多淪落至要睡在街頭(其實不過因著醉酒導致流落街頭), 但怎說仍叫作擁有一班老朋友, 家人, 紅顏知己, 而且如此漫遊著又給他活得滋味. 不知道那麼優遊自在.
乘公車的遇上舊政敵一幕妙不可言, 但正如前文提及, 細微之處尚欠火喉, 若然有點punchline的話一切大概會精彩得多! 其實這場戲屬於整套電影精髓所在, 其他如禿頭政要老婆揮霍購名牌, 其譏諷性很明確, 可惜卻完全不到肉...
香港可以嘗嘗'老董遊花園'!!
大暖化(The Great Warming) 6
其意識跟訊息不算在內, 不說其他, 只說電影本身. 平庸得食之無味.
太多接近類形紀錄片比這雞肋出色, 就算電視台經常播放的類似題材節目亦更可觀.
奇洛李維斯的旁述甚為離奇古怪, 沒精打采似的, 活像中學生突然給老師嚷出來對著全班學生唸課本似的....
片中有位女環保人士甚麼Suzuki, 應該是David Suzuki女兒吧? 怎麼竟訪問女兒而不訪問更具代表性的父親? 真怪...
夢修羅(Container) 7.8
此場次乃迄今看過的電影節中最多人中途離場的一套. 開場了十多分鐘大約走了十多人, 及後再也沒多注意還有多少人離座了!
其 實電影十分不俗, 但無否認那並非容易為人所接受的片子, 況且密集式的夢囈, 重複性極強的喋喋不休確是難啃, 人們離場可以理解. 片子絕非如導演上趟A Hole in My Heart那模樣, 以歇斯底里的變態作招徠, 帶有病態加上妄想的喃喃自語主人翁, 透過影像與聲響培白自我, 讓觀眾理解他的苦, 他的那種格格不入的無奈, 世界接納不了他的哀歌. 從某角度來看, 這趟導演其實走得更為極端. 黑白粗糙的影像加上Jena Malone柔弱聲線narration, 互相之間有時似乎不太協調, 但併合出來的效果淒厲慘淡, 主角身份跟狀態教人看/聽得黯然心酸. 影片的narrative差不多只靠Malone台詞培白, 而且其實非常雜亂, 就如當事人思緒一樣, 由始至終含糊不清. 銀幕前所見亦像非常隨意, 雖然大部分跟Malone獨白有著纏繞不清的直接間接關係.
由於是趟放映並無字幕, 而Malone語調亦似夢囈一樣, 加影片在剪接上亦刻意將一切弄得零碎, 觀看時就算精神如何集中, 只要稍一不慎便會宣告迷失; 大抵最好的看法, 就是將影片就當一連串影像, 別太執著要掌握當中每句每個細節會, 那樣子應該比較好. 不然的話, 很快便會吃不消
.
但導演藉著七十幾分鐘片段描述這個病態男身女心/女心男身主角, 其淒涼可謂活脫脫擺在觀眾眼前, 甚至直接插進內心. 百份百赤裸, 難得地亦頗具詩意.
(Malone沒出場, 只當narrator)
Monday, March 26, 2007
Day 7- 沙灘上的女人; 炸彈女的日與夜
沒看過洪導演過往任何舊 作(或許是看過而忘記了), 但這套便予我留下好印象, 不俗有韻味之餘亦能老實道出男女之間種種. 當從小冊子簡介見其中文片名就即時想到伊力盧馬, 看罷卻發現相似是有的, 但尚未算十分相似, 最低限度, 兩方對男人女人心態上的取向和本性就有不一樣的註譯. 怎樣也好, 兩位導演說男說女同樣一針見血, 既幽默, 亦赤裸.
說回影片, 當中一男(或你可以說二男)二女關係其實鋪排得簡易不複雜, 某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方便男主角從事他所作所為, 好讓幕後主使人-即導演-輕鬆揮筆編出他的男歡女愛篇. 故事大致上淡淡的真實, 同時甚具味道, 平易近人的拍攝, 配合海邊渡假區的主景叫人看得舒暢; 因而不會對片裡發生不太漂亮的男女關係感到額外傷痛. 嚴格來說男女主角並非守道之人(除了蠢男友外), 本來未必討好, 但導演輕輕筆觸, 加上清麗秀美的海景, 本來帶著污點的偷情關係變得像初戀般純潔, 大概矇過觀眾眼睛跟袋. 是以說的真實, 偏沒有惹人反感. 要偷情便偷情吧, 要一夜歡愉就一夜淚情,雙方生活形態本來就是如此, 沒甚麼大不了. 不過, 事情發展下去自然又非那末暢順.
由 於片中主角身份乃導演一名, 看來洪尚秀不多不少藉電影夫子自道, 說說自己身份與情感. 效果也倒不錯, 但其實這樣無疑免不了帶點自我沉溺.
炸彈女的日與夜(Day Night Day Night) 8.5
這套不得了.
最低限度教我看得透不過氣, 後半段出人意表, 尤其精采! 如此低成本, 質素卻如此高, 難得導演一直以來還要是位視覺藝術家而非正統導演.
看過簡介後, 不少人大概將之拿作跟往年的'立見天國'對比, 但只要看過兩部電影, 自會發現它們相近處只在其故事大綱, 戲劇本身根本是截然兩回事. 而論成績個人亦更看好'日與夜'. 說到底這始是小本經營之作, 拍出來迫人的氣氛卻出奇得叫觀者如同窒息, 那份彌漫全片的壓迫力只能親身感受.
女主角Luisa Williams表現出色(要用心慢慢看下去才發現由始至終她個人表演委實毫不輕易), 不用透過太多言語, 其思想心態和心理狀況只要經過眼神自然流露, 功力比不少荷李活'演技派'還要紮實可靠. 而那個twist當真教人始料不及, 好讓電影由一個層面升華到另一個層次!
老實說, 真沒想過那炸彈竟會出現毛病!! 一個19歲少女(尚算是少女吧), 身懷不懂得爆炸的炸彈, 恐襲任務不成, 處於紐約市中心但身無分文, 不能找回其他'同志', 獨自流落街頭不知如何是好, 當中那份迷茫, 令整部電影出人意表得難以致信!! 真神不讓她去死嗎? 她結果會怎樣? 正當女主角最迷失, 最徬徨無助時, 電影選擇在這位置結束, 其餘一切留白, 觀眾們慢慢去想吧!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子似乎並未完滿, 但個人來說反而極為欣賞片子的安排, 亦覺那非常奇妙!!
其實影片的前部份令人不期然聯想到'聯合93'恐怖份子出發前的片段, 但在這裡一切還來得更個人化, 所有細微之處貼身亦親近, 例如近鏡拍攝女主角洗澡, 修剪指甲/腳甲, 早段透過如此不需多花筆墨的近鏡影像讓我們逐漸接近女主角, 同時卻並不披露其身世或事件前因後果; 上述再加上女主角後來在酒店房間裡所作的其餘準備工夫, 透過一連串看似無關痛癢的小動作/行為展示她的心理狀態/情緒等等, 由於Luisa Williams演得恰到好處, 特別其五官亦容易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眼神確是非常凌厲的), 正式行動前, 觀眾早就經已等同認識了她一樣.
後 段屬於執行任務的過程, 老實說她所作的, 其實看來跟任何一個女孩到紐約閒逛沒兩樣, 但經導演處理後一切便顯得極具迫力, 那種不安和焦慮, 逐步令觀眾感受得至少女所面對的沉重壓力, 一切並不像女主角當初想像'神聖任務'般簡單容易. 此時自心底裡發出來的疑惑, 加上鬧市街道上繁亂喧嘩, 重擔下壓力如同無形但偏偏愈來愈凝重. 女主角透過不斷購買零食, 嘗試減輕內心重負, 但效果似乎適得其反, 亦令人更擔心她會否有爆發的一秒, 到最後承受不住這等壓力. (沒錯, 那是真的為她感到擔心, 這點是特別的, 就如立見天國亦未曾替兩位主角憂心過). 亦起碼有好幾場戲令人透不過氣, 那個twist出現後峰迴路轉, 教人沒法子不跟女主角一樣, 只懂去想: 怎辦了!!!??
如無看 錯, 全片應該只有最後一個鏡頭沒將女主角拍攝進內, (但那結尾一幕其實應算是她的pov), 難得之處, 就在影像上看來一點也不單調 (當然, 事實亦有部份鏡頭, 女角並非由始到終都在鏡頭內), 或多或少因為在攝影方面, 其實影片所採用的係技術甚為傳統, 而且極具專業水平; 這個與某些小本獨立片比較, 更見其功力深厚. 實在不需因技藝不足而要以實驗創意搭救.
(查查imdb,原來負責攝影乃'無可挽回'的Benoît Debie; 是趟他採用hand held攝影機跟女主角非常貼近, 而且絕頂到家, 在曼克頓街頭一段可見一班)
故事其實非常簡單, 卻沒悶場沒拖泥帶水, 甚至可說在節奏方面掌握十分準繩. 至於即興式的於街頭拍攝, 似乎亦有刻意混淆演員跟非演員之間界線, 拍出現場人士反應以製出實感, 效果亦算不錯.(唯一較遜色, 可能就是某兩個關於'操控器'的少少重複) 一套只有一人由頭至尾的個人表演的片子可令你緊張萬分, 還想怎樣!
Sunday, March 25, 2007
兩個她
她好像老了, 但仍很美, 掛在臉上是風霜, 還是歲月留下的痕跡?
那雙眼, 依然滿有自信, 就像世界一切都只為她而滾動. 結婚了嗎? 有孩子嗎? 沒錯, 就在眼前的她, 予我感覺已作人婦.
是那個他嗎? 還是另有其人? 這方面我從不擔心, 她太懂得替自己選擇最好的. 我相信她會尋到要找的幸褔.
想想看, 上一趟見她, 已差不多4年前. 那所夜店也不復營業. 時間過得快, 還是我所幹的太少了?
溜走的, 追不回. 就像她.
回憶總有, 卻終於不再留戀.
另一個她, 不知怎的, 近日總不知不覺想起.
那算是情意結嗎?
有時我想, 找她, 問個清楚. 我們那時究竟是啥一回事.
但要緊嗎? 過去一直沒多去想這陳年往事, 也許人到了某個階段, 此等解不開的心結就會自自然然死灰復燃, 繼而纏繞著你.
她的容顏經己在腦海變得模糊, 現在她又變成怎樣了?
日子過得好嗎? 快樂嗎? 我相信她亦幸褔的.
那時候, 若有勇氣跟她一起, 真不曉得從此會是怎樣的一條路...
說到底, 其實我應該去嘗試的.
好幾晚夜蘭人靜, 心裡竟然想她, 很想見她, 不為甚麼, 只為可以在她跟前, 說明當年我的錯, 出問題的是我, 不是那末完美的她.
真想跟她說....
Day 6-底下;搵工女郎
導演自稱此片只拍了7千人民幣, 老實說他說拍了5千我也相信, 只因全片當真貫徹始終地低成本, 低至差不多半部影片根本沒法看清楚畫中影像, 某些部分就更根本看不見片裡裡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 這個黑影是誰, 那個影子是否一個人之類.... (依種種跡象看, 這個絕非導演刻意的玩遊戲)
剩下那些, 沒所謂吧, 看過就算.
搵工女郎(Anger) 6.4
此片實感真強, 若沒有事前說明是劇情片的話, 大可能會被觀眾誤會為紀錄片. (事實上放映後的答問便有人詢問導演電影究竟是戲劇還是真實; 我想這方面導演和演員是絕對成功的) 但其實一切全屬虛構劇情, 片中各式人物亦為演員之演出.
女主角演出真實, 大可能因為她本身是過來人關係, 同時亦可攝影雖則看似不大巧妙, 但其實捕捉女主角(和其他角色)的鏡頭絕對絕繩, 成功將發自內心的複雜情緒透過菲林展現出來. 女主角演出亦佳, 見她那些待著見工時的不安似是真實, 而每趟過程既漫長亦根本無甚特別事情發生, 有亦不過是芝麻綠豆般無關痛癢的瑣碎小事, (不過從她跟其他人的對話, 也許可以從中交代出一點當事人的現況), 一切都在考驗閣下耐性.
而夾雜在片裡的類似訪問片段, 其實作用不大, 或者只能當作係間場用途吧!
接近結尾的'震撼'一幕, 當真令人不知所惜; 導演無緣無故突然搞出非常戲劇化的劇變, 一下子全然破壞先前所健立的一切實感.....
個人估計, 導演並無意識要藉著此幕刻意自己推倒自己, 不過如此顛覆的確給人當頭棒喝 (in a bad way), 醒來發現一切只不過是演戲而已...
(又發奇想, 難道導演旨在譏諷dogme?? 不大可能吧!!??)
Saturday, March 24, 2007
Day 5-父與子; 公子愛玩人; 痛愛; 錄親不認
難怪有關方面要將中文片名改為'父與子', 電影內容上確實教人聯想起譚家明的近作. 但內容相近, 表達方式卻大大不同. 一部偏鋒凌厲, 以影像和剪接取勝, 另一套卻圓渾冷靜, 說故事有條不絮, 以最平實方式道出不好過的單親生活.
電 影本身甚為耐看, 但未知甚麼緣故, 看罷予人印象並不怎樣深刻. 也許一切來得太有條理吧, 有時候處理得多一點極端, 會比較容易叫人起, 尤其今時今日差不多甚麼也講求要令你在幾秒已經留下深刻印象的年代裡. 幾位主角演得不錯, 導演拍攝有板有眼, 事實上並不像譚生作品那樣風格化, 穩打穩紮的手法大概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同時又欠缺一些個人化的特性. 母親近尾段寫給孩子的潦潦幾句, 不錯, 那種不能自拔的無助, 單靠三數句經已足夠, 比先前被攝進鏡頭內一切還能細膩的道出媽媽對孩子和自身的無限矛盾.
公子愛玩人(Slumming) 7.7
前段確實有點遊花園, 慶幸後段(或應說是入正題後)相當不俗.
Michael Glawogger上一部紀錄片'工人煉獄'成績婓然, 今趟拍回向來擅長的戲劇亦算可以, 但老實說距離佳作尚差一點以上.. August Diehl演年青公子和Paulus Manker演潦倒醉詩人還算傳神, 但卻因為劇本拉拉拖拖, 故事發展到下半部才得以盡情發揮.
詩 人的'無妄之災'跟隨後而來的奇異旅程頗見創作人心思熟慮, 努力試圖搞些新意思, 但縱觀整部影片, 自會發現其內容並不充裕, 極其量只能說是僅未至於單薄地步. 劇本不足, 唯有靠一眾演員精湛演出搭救. Manker演得非常好, 不經意的幽默恰到好處, 教人無法不覺得這位其實應該有點討厭的醉漢變得可愛討好. 電影有他的戲特別耐看. 公子Sebastian玩世不恭, 直到劇終人在異鄉依然不改其遊戲人間性格, 也許那時我們早曉得公子早已被自己所作所為弄至盡然迷失, 但他仍在四處漫無目的尋找, 企圖於陌生的人海中找到填補空虛的慰藉. 印尼這尾聲可算是全片精髓所在, 雖然姍姍來遲, 但絕對挽回本來只屬一般的作品.
痛愛(Love Sick) 7.2
還可以, 帶點痛亦帶點愛的片子, 不知怎的, 所有應有的元素都存在, 電影亦算是拍得有板有眼, 但予人感覺始終並不強烈.而淡淡然, 卻又似乎並非導演原來目的, 大概他亦想觀眾們感受深刻一點. 公平點說, 影片不錯, 兩女主角青春可人, 演得自自然然, 而飾演哥哥的亦恰如其份. 但總像欠了些甚麼的. 也許是青春期戀愛的那份轟烈. 別誤會, 片子裡亦有衝動時刻, 但那屬於劇情上的小環節多於人物心態方面的表現, 說到底主角們都有略嫌將一切待如白開水, 失去應有的激動. 所以, 結果僅得點點痛, 亦只有殘而不足的愛.
錄親不認 7.7
上屆電影節錯過了Boe前作'Allegro', 但若以此片跟另一舊作'Reconstruction'相比, 兩同樣很顛覆, 各有各的'解構'特色, 可算各有千秋. 今趟拍攝風格上亦略為出乎意料, 只因看過的前作將併貼和重構玩得淋漓盡致, 是以進場前從沒想過新作原來會如斯lo tech. 偽'私影誌'拍攝形式有好亦有其敝, 事情/劇情發展將主角處境一步一步推向末路, 調子歇斯底里地消極沉鬱, 但同時亦予觀者確認出到它的'偽真實', 某程度上影響到整體觀感及投入程度.
影片前段初看只像主角對變質/逝去感情執迷(當然這是直接由過份拍攝所有生活點滴而起), 從此我們可以發現存於他內在那一種只懂看見自我, 還將個人意願加諸別人身上(但卻將之當作為別人所想)的問題, 但那時一切尚未白熱化, 觀眾可以猜測後果, 但若非老早在片頭已披露結局的話, 大概不會有人會預料其到毀滅性後果. 因為, 當初主角拍出來的, 雖然粗糙, 雖然己經滋擾其他身邊各人, 但透過其映象我們仍可見其真摯可愛一面, 而這一面, 差不多就此矇閉了我們的視線. (很明顯, 主角就給自己拍的矇住了)
到了中段, 當主角個人性情開始極端變異, 這時大多數人都開始掌握到劇情會如何發展下去. 有機會回頭是岸嗎, 也可以算是出現了一些假像, 但明眼人都曉得一切只是暴風雨的前夕, 事實上主角愈來愈瘋, 老早越過了那條界線, 無可挽回. 後段的歇斯底里和發狂變態, 雖未致於峰迴路轉(沒有人會不知道劇情如何走吧!?), 但一秒比一秒充斥著令人不欲觀摩的罪惡感(當然, 這種拒絕念頭, 始終抵不過要繼續看完影片的欲望, 以及渴求官能剌激的意識), 還有徹底的絕望, 病態般叫人看得不安, 卻又邊目瞪口呆邊要繼續下去.
對 於電影中一些技術細節感 到耐人尋味, 例如早段有些男主角自拍跟妻子對話的對拍, 只要稍用心看自會發現存在一定'技術上太專業'的問題; 若要說清楚一點, 二人對話的拍攝, 若以只採用一部攝影機來說, 那是不可能即時拍攝到一個人話完一句話後, 另一鏡頭對方的即時反應或回答. 要這樣做的話只可有兩個方法: 1.就是使用多一部攝影機同時於不同角度拍下二人對話, 2.可只使用一部攝影機, 但需要拍攝重覆多一趟, 演員亦要重覆多演同一場戲(攝影機先後拍下二人說話/反應). 問題就此出現了, 主角當初拍的是'真實生活紀錄', 那(在這個'仿真劇'中)並非是一場虛構(或者說是有預演/採排/設計而成)的戲, 當中一切只應該是真實紀錄, 那出現'專業'的俗稱'對cut'情況可以如何解釋? (所以在觀看的時候,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 其'真實感'在心裡便突然大打折扣)
實在弄不清Boe是否有心玩遊戲, 還是因為'熟能生巧', 職業慣性地將那段拍得太'專業'了, 因而 留下蛛絲馬跡, 好讓我等可在網上胡扯一返.
主角Bro演得頗具實感, 尤其發瘋以後更是傳神; 你大可以說那是髮型變了的關係, 但在初段和後期Bro當真判若兩人, 無論如何都是演出精湛, 初期那份self-conscoiusness恰到好處, 而後來的瘋狂變態又是另一回事.
Friday, March 23, 2007
Day 4- 多細胞女孩;小說;垂乳女/又名Nikki Lee
不評.
小說(The Obscure) 7.2
當代作家們在討論會中的真實討論(其實比較像胡扯)夾雜戲劇性的王志文跟王彤簡單一段舊情復熾, 處理算是恰到好處, 亦有一定看頭. 不過眾作家們大話西遊, 說東說西其實並無重點, 所以整體上只屬於有趣但欠明確主題.
但頗有韻味, 尤其後一段故事.
垂乳女(Tarachime) 7.9
河瀨直美作品只看過沙羅雙樹, 對她完全談不上熟悉, 但其披露個人故事於大面前, 同時可以來得那末真實, 那末赤裸, 可貴而值得花點心神慢慢細閱. 感覺上此新作比前者更為個人, 非常細膩地透過簡單攝影紀錄婆婆跟兒子生活點滴, 瑣碎但非常貼身, 影像流麗動人, 自述則充滿教人動容的細微感觸, 使人感受就如跟她親暱接觸一樣.
婆婆與孫兒之間構成的衝擊非常明顯; 畢竟一個步向死亡, 另一個剛臨人世, 導演將二人跟自己之間一切培白在鏡頭面前, 既成對比, 亦有融和, 藉此展現生命珍貴一面, 世上最親的兩個人, 鏡頭前如斯惹人垂憐, 婆婆的慈祥, 孫兒的稚嫩, 被攝進鏡頭內化為不可重覆的回憶, 實屬難得地漂亮.
看著婆婆對鏡頭說自己身患絕症令人黯然, 救護車將婆婆送院一段更非常傷感; 然而小嬰兒出生的紀錄美麗動人, 生命, 本來就是這樣.
又名Nikki Lee(aka Nikki S Lee) 6.8
老實說電影絕非小弟那杯茶, 要看此等東西, 過往太多機會看就在面前活生生的真人表演, 何需透過銀幕來隔岸觀戰? 但始終還是走進了影院看看這位李小姐如何遊走藝術時裝小圈子, 看她怎樣做作地扮作並不是做作(甚至影片開始不久便煞有介事的在鏡頭前扮作討論此問題), 如何將自己變成可愛的藝術家, 如何在鏡頭前裝成享受一切生活(包活靜態和動態兩面體), 如此這般, 總會發現李小姐確是天生自我表演狂.
而某些美國'收藏家'令小弟咋舌的'品味'家居, 她們的言行舉止, 尤其擁有傳統晚裝的那家人, 其實亦非常搞鬼. 究竟李小姐拍這些片段時, 有沒有想透過鏡頭挖苦或嘲弄她們? 又還是在剪片時才產生惡搞念頭? 抑或是拍者無意, 觀者有心? 這個, 大概只有當事人才能解答. 而我相信, 就是問她, 她也不會給你真答案.
頗欣賞接近尾聲的一幕: 即Nikki Lee步進展覽館(並非藝廊, 那是買賣傾銷作品之地)的那個one take長鏡頭, 由入口一直走到她自己那個攤位, 就這樣簡單直接, 展現出美國當代藝術那種主場化和你死我活的競爭; 與及她本身其實如何的滄海一粟, 不過算是芸芸當代藝術家中的一員, 又似乎可以因而認定李小姐之前所有社交活動的需要. 這鏡頭不需要半句說話已經展示了那麼多, 委實不錯.
Thursday, March 22, 2007
Day 3- 亡命英倫,超時空泡泡女,蟲師
其實也不俗, 但若然如電影節小冊子所述這就是06最佳英國片, 那即是說英國往年其實並無真正佳作. :p
全片故事實在簡單不過, 結構上玩玩倒敘但並非太有新意; 拍攝方面直接, 不花巧, 接近寫的鏡頭對影片幫助很大, 而近自然燈光亦令影片質感很強, 同時趨向一種粗糙黑暗的氣氛. 唯一較差的可能就是那些倒敘手法, 老實說真有點笨拙礙眼, 也不討人喜歡, 導演這方面無論技巧或擺位上都老套得令人意外, 跟影片其他部份格格不入.
結尾也許不算峰迴路轉, 但無論如何也叫作點點教人意外(是否屬於驚則視乎個別觀眾而定), 坦白一句, 若然結局為全數涉案者均一命嗚呼, 也許我會更覺編導藝高人膽大. (但當然這樣編排就欠缺良心, 戲劇上的那種poetic justice.) 那位黑幫公子一直神秘莫測, 雖似冷酷無情卻處處深藏不露, 反而更容易讓觀眾猜疑一切非如表面那末簡單. 原來就是'盜亦有道'!
電影一些細節上的設計是不錯的, 那顯然是有心思和懂得觀察細微的一種啟現. 潑咖啡, 在遊戲場所淘玩具熊等拍得親切細緻, 亦從而看得出兩位主角漸漸建立出的'母女式'感情(亦可算是Kelly對Joan的一種自我投放). 另外像跑到友人家見大伙人party後頹廢的chillout情景, 當真傳神. 飲茶文化在此亦算是有妙筆的作用.
其實全片節奏明快, 描寫兩女主角'母女式'感情和患難關係委實不落俗套, 就連兩位'奸角'亦有一定深度, 恰到好處. 而本片結局, 處理亦屬明智, 雖然或許有點無奈和傷感.
三日裡面, 這己經第二套電影主題跟兒童淫穢有關....
7.7
超時空泡泡女(Bubble Fiction) 8.3
一個字:頂!
如此商業片能拍得熱鬧好玩無冷場, 看官們還想要甚麼!? 觀眾看得開心暢快, 演員幕前玩得高興, 故事相當流暢, 略為無聊地爆笑但又非常成功, 加上貫穿全片的神來之筆, 有好幾場爆笑戲當真出乎意料之外!
阿部寬與廣末涼子非常合拍, 出的有火花叫人意想不到! (但絕非銀幕情侶的那種火花) 而藥師丸博子則ok啦, 說到底她戲份不算多, 只可算是客串成份, 沒太多真可發揮的戲可演, 但對影迷來說能見久遺的藥師竟可長期保養得那麼好, 已屬萬分驚喜! 不過最意外的, 竟然連飯島愛也有cameo, 演回未紅時的自己! (其實亦有飯島直子的cameo).
電影其實舊酒新瓶, 擺明向'回到未來'致敬/偷師(片裡對白亦很坦誠的提及), 導演在Q&A亦說明靈感源頭, 相信最重要是翻玩要玩得精彩, 而且並非毫無誠意的惡意抄 襲 .其實電影對90年的描寫雖然挖苦到肉(雖尚未算入骨), 但一切只屬點到即止, 並無任何太嚴肅的批判. 久遺的一切舊東西一下子出現 如body-con(一種那時代東京OL流行到如Julianna的夜店蒲的打扮), 大哥電話, 那些很刻意的室內設計, 而出現如C&C Music Factory及MC Hammer音樂, 重現當年'disco'等等亦抵死絕核 (雖則未經歷過的觀眾們或許感受不會太深刻), 而對手提電話開的玩笑亦非常搞鬼. 年青阿部寬的風流, 跟 廣末關係上的轉變, 確是出自'回到未來'的脫胎換骨, 但影子雖在, 卻又變成另一回事, 而且比起米高霍士跟媽媽更為惹笑 (特別是廣末:'ok啦,可以kiss啦'一幕, 阿部寬的反應不能再好!).
是夜導演, 男女主角均親身來港助陣, 出席答問大會, 可謂電影節很夠面子的一夜. 阿部寬當真遲來的春天, 打滾這麼多年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時來運到也!
但這麼好的喜劇, 在本地竟然未獲片商垂青!!?? 老實一句, 絕對比大部份近年公開放映過的日本大片好看得多!!!
再看imdb資料, 方知知原來導演對上一套電影就是飯島直子的'魔女之速遞'; 新作比舊作更上一層啊!
蟲師(Bugmaster) 5.5
唉,大友克洋......
(唯一就是筷子夾字一場不俗)
但說句老實, 都比Steamboy好一點....
.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Day 2: 仔仔一堂; 箱子; 雅各大廈沉淪記
仔仔一堂
電影其實是可以的, 但也許導演在不少地方落墨傾向政治正確, 未知背後因由究竟是其個人道德觀念當真如此, 還是害怕若拍得太大膽會觸礁. 不太清楚戀童癖問題在北歐是否如斯猖狂, 但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後遺症和創傷確實毫無疑問的嚴重.
其 實影片在節奏方面掌握不錯,明快的將劇情推進得蠻有衝勁. 幾位主要角色演出都各有精彩, 胖主角委實演得不落俗套,尤其當他得知一些真相後, 情緒上失落的表現, 不慍不火得令人信服. 而演戀童癖者亦不錯, 那個故作溫婉的眼神, 像真有豐富情感一樣; 你不能全然的否定他只在玩弄那些孩子, 卻從而更理解他內心的病入膏肓到達那個程度.
箱子(The Case) 6.5
放映完畢後那個Q&A比電影本身還要精彩.
作為導演第一部作品, 其實合格有餘, 但可從表達技巧上看得出多方面始終還是幼嫩; 慶幸主演的幾位演員有不落俗套的演出, 絕對救駕有功, 整部電影並不難看.
片中某些黑色幽默當真令觀者感覺無寧兩可, 而且, 老實不客氣, 劇本裡實在看不到有甚麼教人驚喜的元素, 看了十多分鐘經已露了底, 後來更真的沒有任何驚喜; 到了結局, 原來又是南柯一夢...真的.....嘿嘿......
聽罷導演答問, 也算有紋有路有話想說, 是面對某兩三位不太善意的發問, 都懂作出有態度但不太過的反應. 因而更覺導演並非沒有料子, 而是時辰未到. 若然日後再有機會, 終會大器晚成.
雅各大廈沉淪記(The Yacoubian Building) 7.3
整套電影其實像過去的電視通俗劇多於像宣傳小冊子所引作比較的'燦爛人生'.....但可觀性還是有的,說到底劇本結構非常實在,情節豐富,製作亦嚴謹非 常. 那所大廈不過是眾多人物眾集, 事情發生的據點, 其實故事骨幹並未有將之牽涉入內. (除契子有少許歷史簡介外) 老實說. 故事裡不少情節頗為 cliched, 節奏亦未算明快, 而且內容處處可見保守道德枷鎖(但卻又要故意觸及一些較為敏感話題), 還好一切拍得有條有理, 二個多小時裡一點也不悶, 一眾演員亦演得非常精彩, 把電影弄得聲色俱備..
風流老伯最為搶鏡, 另外那位老商人亦入型入格; 至於女角最出色非年青女孩和餐館女主人莫屬. 至於有關憤青如何成為極端份子, 同志編輯的兩段, 略嫌太例牌.
其實此片在埃及竟究是否有較長的電視版本?
Tuesday, March 20, 2007
Day 1-即興家庭; 獵男閉路; 惡女花魁
開始有點鬆散,但到第二段已漸入佳境,描述女主角如何透過'角色扮演'事件感受一眾鄉下 人粗獷但撲實的情懷用心良苦,效果亦算是真實得來也不失其戲劇性. 導演手筆其實不算太出眾,但勝在不賣弄,而且選角成功,尤其女主角,外型也許並非叫觀眾眼前一亮,但平凡得來有種說不出的吸引力,不多言的角色就靠那份引 人的眼波成功演譯得恰到好處.
電影其實不用太Dogme95,就像手搖攝影,太過的窺視角度,對敘事本身幫助不太,未知一眾演員是否包抱了多數非專業的,那反而效果良好.
故 事到尾段有略為出人意表的交代,是好是壞,看觀眾是誰而定.神秘的女孩身世得以揭露,以致透露出她自這趟奇怪的小經歷心靈上所受到的感悟和影響,導演的 善意值得欣賞.不過,同時卻令影本變得有點不夠灑脫,女孩亦突然變得像被揭開面紗一樣,讓大家發現神秘背後,原來不過如此.
獵男閉路(Red Road) 7.6
簡直是'隱藏的後窗'.觀看影片時首先想到的,竟是:香港情況,是否經已差不多?我們未來也會否如此,每走一步都會被不知身在何方的官方人員以閉路電視全程窺視(監視)?
電影本身可以,就是太刻意,而且後段開始揭開一切時,實在沒有任何驚喜,亦欠教人反思的議題.原來由此至終,我們透過銀幕所看的,不過像女主角透過閉路電視一樣,一場又一場令人有所遐想,卻並非那回事的小題大做.
最後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竟然變成抒情慢歌;某程度上亦與影片本身一模一樣.....
惡女花魁(Sakuran) 6.3
比' 藝伎回憶錄'已經好得多了,美術攝影方面亦一絲不苟,畫面美輪美奐,充滿豐富色彩和精緻構圖.但實在不曉導演究竟想透過故事表達些甚麼,由始到終只著 重視覺美感,以及交帶出故事情節(某程度上不算十分稱識);偏偏卻乎忘記描寫出主角這些日子的心路歷程,內心所想,承受著一些甚麼,有甚麼夢想/憧憬等 等.換言之就是流於表面.
加上眾星卡士表現一般,只得外在而欠缺內心的演出委實可惜.土屋安娜應該是頍錯誤的選角.
椎名林擒的配樂確實不俗,大量的jazz/blues/funk(還有如electro punk亦用上),那跟影象上衝擊出的火化非常有趣,為影片締造出非一般風格;你甚至可說比起'瑪莉皇后'以80為主的作配樂的效果還要好.
Monday, March 19, 2007
Sunday, March 18, 2007
1好片vs3爛片
先有其他不少人甚為喜歡的'300'.我邊看邊想,沒事吧,只懂賣弄視覺效果和暴力場面的沒靈魂庸作,竟然如此多人嘗識,大概我真不合時宜,思想跟群眾脫節.那跟本就是兩個多小時的廣告片段,mv加上電腦遊戲,乾脆郅回家打電玩好過了.
導 演Zack Znyder今我失望透.因為上一趟翻拍的喪屍片'Dawn of the Dead'委實不錯,算是近十多年此類型B級片的驚喜.片中人物有血有肉,故事不落俗套(當然這與原作有關),拍攝手法乾淨利落.可惜今次卻處處只懂賣 弄,有時真以為自己正在看的並非一齣劇情片,是且甚麼甚麼名牌內和香水褲廣告....人物方面的描繪亦何其薄弱,劇情更不用說,那簡直是單薄如紙,不提也 吧.
全片更像替布殊政權宣傳一樣,難怪伊朗方面要嚴厲聲討.但如此抗議有用嗎?沒用的,人家只會當你傻爪;那些年少無知的不知看得多熱血騰騰,官能剌淚老早沖昏他們頭腦.連反戰派都要被暗裡抹黑,認真夠暗裡藏刀.
另 一套更不堪是'怪俠多羅羅',真不曉得怎說才好,手塚本來不錯的故事就這樣給一個爛導演糟蹋了!乏善陳足得味如嚼蠟,有能將本來應該多姿多采鬼怪故事拍成 如 此納悶,其實亦可算是一種創舉.兩位主角亦幫不多少忙,本身演技已不算出色,加上絕對是百份百的wrong casting,演出來的效果自然事位功半.結果,出現在幕前一個大人扮細路,只懂吱喳喧嘩以為那是活潑好玩;另一個對著鏡頭呆若木雞,以目無表情誤當心 裡滄桑,叫人不禁搖頭失笑.
還有比特撮片還要差勁得多的劣質特技,某些妖怪設計和效果真叫人看得傻了眼:心想,是否負責搞特技和造型的騙錢溜了?這怎可以是大製作的水準??武術計也不出色,程小東你也太交行貨了.
其餘枝離破碎的劇本,不濟的拍攝手法也不消提了,當你看見攝影胡亂使用濾鏡,自以為因而會有好好的視覺效果,但結果卻只令菲林不時呈現一次又一次像十多廿年前那些低成本卡拉ok的效果時,你便知道,這片沒有救.結果大半套戲教人啼笑皆非,還有被騙了錢的感覺...
但 最爛的,莫過於白賴仁迪龐馬的'The Black Dahlia'.....對白先生近十年八年的戲,本來我已經領教得怕怕,見她們想看,我想避的了,但安娜老早租了碟,一次半次,無所謂吧.就這樣,生命中 寶貴的兩個多小時白白被犧牲了.....白先生白先生,我以後會好好記住你的!
唯一慶幸,終於買了看了之前一直未看安東尼奧尼的'The Passenger';真太好看了,事實上亦可算是他從影以來最容易為人接受之作.積尼高遜說此片乃自己演藝業的高峰,一點不錯.電影最後一幕,意象之 深,難度之高,當真教人嘆為觀止,觀嘗以後印象難忘.名乎其實的匠心獨運,大師果真不同凡響.
Thursday, March 15, 2007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近日瑣事
聽音樂, 發現唱盤走音了,客聽的cd盤原來也壞了....結果只好開了dvd機以電視機2.1來聽;從而發現新力電視的音響很差勁....要買5.1系統了..又要破費....
某些舊東西,仍然經得起時間考驗;就如Electribe 101,Soul Family Sensation,早大眾遺忘吧,不要緊,我還記得,珍惜那些美妙樂章.
買了金基德的'感觀樂園'(3-Iron);金大導予我感覺一向是:絕非池中物,但一直只是修練當中,爐火尚未純青.就算'漂流慾室','慾海慈航'亦 然;但到了這部(和'春夏秋冬;'),真的修成正果,盡見劍人合人之境地.縱使其實尚未完美,但出鞘經已準繩有力,寫情寫蟬剛剛恰到好處.故事簡約,但情 真且動人,今時今日委實難能可貴.
料不到竟會送羊入虎口,被伊狄芙弄至要臨老入花叢...真不得結果會如何...呵呵...要當際模特,原來首要條件是要夠老.... (喂,說到底我當年也曾在倫敦被Storm看中)
北京竟然有job offer,而且要不錯,但此刻心態上只想儘快寫好小說,而且某程度上,不太想再那麼深入時裝界了...發覺自己性情始終比較坦率,很難維持長時間太虛假.怎樣也好,走著瞧.
說到小說,這幾天的產量是0字.........真失禮.....下星期便電影節了,屆時只會更少時間和精神.不過有時很難說,也許一兩套到位的電影會突然剌淚到創作慾,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靈感.
今夜不知怎的,與幾個網上朋友好投契,差不多盡訴心中情,連從未向人講出的都說了...所以誰說網上不能交心!?
上周未到Sense,竟出現李x珍,葉x儀等人,真是稀客.但對Sense並不算好事哦!而某君跟某小姐那麼親暱,你不怕我通風報訊嗎!!??
都3月了,暫時只有一套'竊聽者'真正精采!其他都不過爾爾...看來要靠電影節了.(呵呵,老賈又來香港)
不單止一個朋友有BB了,唉,汗顏.....
最後,好心吧,H&M是歐洲三流貨色,你們別要為此平貨死爭爛爭吧,好失禮的!!
Tuesday, March 13, 2007
電影節時間表
還未完全搞妥......
接下來的3個星期,死怕真會日月無光....
21天,每天3..部的話,也會60多套了;我可以消化這麼多嗎?
&*(&%$#^(**&(,原來通行証不包括維斯康提的........
Sunday, March 11, 2007
羅馬風情話
何以我竟會現在才看這片!!!???
買了這碟,放在家裡大概超過兩年未開封,今夜突然心血來潮,拆開,放在影碟機播來看看,結困一發不可收恰.
天.那麼後現代的佳作!!簡直目不暇給,一幕又一幕令人嘆為觀止的場面!!!
而那narrative structure......當真藝高人膽大!!!(請不要說沒有結構,若看不明白的話敬請看多兩遍或返閱一些參考才作批評)
看來要再追加尚未觀看的其他幾套大作了!!(如Armacord,Casanova,真要快快補購!!!!!!)
(不是沒看過如La Dolce Vita, 8 1/2, La Starda, Vitelloni等影片,但他較後期的都錯過了......)
PS: RIP Jean Baudrillard....
Thursday, March 8, 2007
今時不同往日
但有時候1千 字也不到,真有點難堪,writer's block確是創作人最懼怕的恐怖障礙,沒靈感,想不出東西,突然腦閉塞時,實在毫無辦法一下子將劣境逆轉.可以幹的,也許只好沖沖咖啡,吃些小點,看本 雜誌,新聞甚至影碟,又或者像現在一樣在blog上胡扯一返,然後,幸運的話,也許今夜稍後還可回魂,繼續創作路上的長征.
今屆電影節終於購了通行証,實行來個竭斯底里的大看特看.屆時六親不認,各位有怪莫怪.別忘記,我確實曾經因為電影節而取消了流動電話號碼的人.當然,那是過去,並非今日的我.
Monday, March 5, 2007
Ibiza
也許,其實我們每天也有差不多跟真知子一樣,有著越過那條界線好奇/迂腐,欲以尋找為理由,讓自己一步一步沉淪下去.只是我們絕大部分人,並不如她,到達 某種極限,總會停下,然後走回理性一面.那末,一切對真知子來說,除了極其糜爛的過程以外,不能預計的結果以外(其實也應某程度上的猜到那個方向吧),這 個旅程是悲還是喜,有價值還是沒有又抑或是透過旅程得以否定價值這東西?結局裡她的遭遇也許並非當初要到Ibiza所渴求得到的,但能否就因而斷定是那不 是一種解脫,一種超乎常性(一般社會性所能接納的),雖帶著自毀但時卻又屬於一種'顛覆性'的救贖?
Saturday, March 3, 2007
老友
當然,也並不是說他真會整夜不發一言.亦要看情況跟場合而定.現今長駐上海,也許在紙醉金迷的世界下便要展現較活躍,較主動的一面,說到底幹傳媒的,無論如何始終避不了面對群眾,跟所有人對話.龐奴兄漸成國內香港代表,活躍派對等活動,要開放點更是避無可避.
不知怎的竟提起差不多十年前搞事的日子,當年尚有盲勁,無緣無故搞展覽,完全不顧根本有沒有人會真的來看,會否找到贊助;今時今日,若再如此,真只會首先搞清楚能否找到資金上的緩助.熱誠,好像減退了,衝勁不是沒有,但不再橫衝直撞.那是好事還是壞事,難說.
Friday, February 23, 2007
開年派對
先到了西港城的Gatecrasher.我們很早便到達,出乎意料的,凌晨之前會場內經已擠滿了人,都是較為年輕 的蒲友,差不多沒有幾個熟悉的臉孔.素來 對西港城印象不錯,古舊的殖民地式建築,紅磚外牆加上堂皇的水晶燈,偌大的室內空間,兩邊的balcony不算特別卻自成一角,走上上層看下來其實也不 錯.
Gatecrasher並非我那杯茶,這是大家赴會前老早有所共識的;今時今日,純英式的trance/progressive對蒲 友的效力日益減輕,就 是夾雜著breakbeats還是electro甚至搖滾都依然無補於事.有時,會懷疑自己是老真的老了,但同時,卻又慨嘆當下的跳舞音樂,真如80年代 的搖擺一樣,沒有突破,欠缺活力,愈來愈像步入老邁之年的悶傢伙.
後來到了在數碼港的另一大型派對.主打DJ乃Phil K 和Luke Chable.事前跟友人探聽過,派對在商場大堂裡舉行,是以一直對此感到遲疑.但抵達後,看清楚究竟是怎樣一回事以後,本來的疑慮一掃而空.沒錯,會場 的而且確是大商場的大堂空間,但不打緊,因為相信建築師本來就胸有成竹.這個大堂,老早已設計成當作搞大型活動/派對的場地一樣;廣場式的圓形 arena,靠在玻璃幕牆一邊的舞台,高高的dome型天花,只需有足夠的音響和燈光配套,已是十分理想的派對場地.
派對委不錯,DJ們的音樂有變化亦有層次,同時重遇不少老朋友,算是這樣了.最低限度,很久未嘗過玩至完場才離開.他們還要到Sin Bar繼續,但after party對我來說,太嚴重了.還是吃早餐更好.
Thursday, February 15, 2007
酒後沒真言
己經比預期中慢得多.過年前超過二萬字比較難;尤其這兩天也應該不會怎樣在狀態,亦多數不會有太多時間面對著電腦.
過了年,要從新想想,如此進度,實在不行.也許要再集中一點,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活動.
說到底,其實沒理由一天寫不出三四千字的.....
酒後的另一問題,就是胡言亂語.有時是借點意來發揮的,有時候卻真的會亂說一通,內容全屬不知所謂.當然亦有所謂'酒後吐真言',但通常這樣子,事後閣下後悔的程度會比亂說話更嚴重.
所以還是幾杯進肚後,胡扯一返較好.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反情人節
反情人節是甚麼心態?說真的,其實不過因為無聊才會想出如斯玩意.當然,亦排除不了這是對當下甚麼也商品化,甚麼都成了消費的一種抗爭.
要知反情人節其實並非因為沒有人愛/愛人而惡搞出來的酸溜溜玩意;若然參加過有關活動的話,你大可發現在場人士,大部分原來早有伴侶,甚至不少根本是雙雙赴會的.那除了惡搞以外,其實要反些甚麼?
在奉勸各位別要一切都太認真的同時,亦要想想:原來今時今日,我們愛另一個人,或者向心儀對象表露心蹟時,也要考慮怎樣才是社會認同的適當日子,就連方法 也必要乎合某些模式,某些標準.沒有99支玫瑰嗎?那閣下便不夠誠意.未預早在意大利餐館定位,享受特定的二人浪漫餐嗎(其實那餐肯定比a la carte差不知多少倍)?那對方便肯定覺得你不夠體貼.再看那些甚麼'情人節二人世界一條龍兩日一夜全包特價服務',天,你還不覺得有問題的話,得罪一 句,也許閣下實在不配擁有真愛人.
要說得透徹一點的話,其實其他節日亦有相近蹟象.無論聖誕,新年,農曆年,復活,清明重陽,中秋....一切愈來愈商品化,節日幾乎變成大力鼓吹盲目消費的最大借口.但他傳統節日尚未算過份走火入魔,節日背後的真義仍然存在,多數人依然沒有忘記.
情人節開始不再那樣.不是嗎?聖誕節大家也一樣會慶祝,但沒有火雞大餐也沒人會怪你,大家高興的慶祝耶穌生辰便足夠有餘,一切只求心意,豐儉由人非常沒所謂.其他節日更不用說.情人節?坦言一句,有多少男士膽敢不大破慳囊?有多少女士不期望對方將會在此日把她當作公主一般款待?何以會有如此想法?只因為那天是情人節?說到底,不過是早已潛移默化的市場策略在群眾心底作祟.真正的情人節,本來代表甚麼,有甚麼歷史背景,已經無人記起,也不關注.
反情人節的人,其實並不為反而反.人對人的愛慕並不是要由數十支玫瑰來代表的.人對人的重視亦非要靠一個大餐來表達.心坎上的溝通,靈慾上的交往,從來不會因為這些物質而變得更有價值.以為靠這些便可以擁有愛的人,更是可憐得不值一晒.
這天,我參加了反情人節派對.沒有花朵,沒有巧克力,沒有特別套餐,沒有演奏扮浪漫情歌的樂手.每人帶支紅酒,倒是要的.
而那些紅酒,飲得真開心.
Wednesday, February 7, 2007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同期影片,在我心目中它已打低戰艦波特金,甚至大都會,成為早期電影早得我心之作品.
全片影像之強烈鮮明,聚焦於角色面部特寫的cross-cut,到家而手起刀落的剪接,乾淨俐落的場面/鏡頭調度;那真是1927年之作嗎?太不可思議了.
導演Carl Theodor Dreyer拍得無可挑剔,此片在那時候相信必定石破天驚.亦萬幸多年以後,接近完整的拷貝重現江湖,好讓我等後輩有機會以最好的狀態觀嘗影片.
攝 影機的運動不算多,卻相當具活力,刁鑽的鏡頭角度及眾多特寫令人印象深刻,映象鮮明流暢得不含一絲曖昧,鏡頭下一切被拍得清晰亮麗,不折不扣的黑白分明. 配合直接但鏗鏘有力的敘事手法,聖女的堅毅,教庭的奸狡腐敗,被描繪得絲絲入扣,令人看得憤慨,激動, 難怪推出時那麼震撼,那樣具爭議性.
演 聖女貞德的Maria Falconetti好得很,難怪有人說那是銀幕史上最佳演出.最低限度,說是以那種expressive手法來演出真是後無來者,教觀眾一看難忘,無法 不為之感到動容.那個時代的天皇鉅星,全屬天仙下凡,那份隔著銀幕都能教人著迷的魅力,出自骨子裡超凡入極的精湛演出(是真正的演出而非要靠'演技'), 膽敢一句:近半世紀,已再沒人能夠做到.
像嘉寶,像Bette Davies,像Joan Crawford,她們,才是真正的明星.今日芸芸女演員,望塵莫及.
Sunday, February 4, 2007
雜感
可惜,據說店子快要結業了,也許在此之前再約人光顧多一趟.今趟要喝點sake了,這樣才十足風味.
沒料到A君問題比 我想像嚴重,那晚聽著A的豪言偉論,實在不好意思掃其雅興(若那可算雅興的話),事實更是我說甚麼也沒用.只有靠A 自己醒覺,才有救.更 沒料到由美後來竟會爆出驚人消息;雖則不算十分錯愕,意外倒是有點.原來早前哉詩所暗示的,當真空穴來風.那夜真算多事之秋,不過,其實也不算發生了甚麼 事情,不過是發現了令人感慨的真相吧.
No news is good news.
Thursday, February 1, 2007
留言
發現自己變了,明明想做些事情,卻又甚麼都不做.完全沒有任何舉動.是我愈來愈自保了,還是明知沒用的,便不再枉費心神?
其實,根本不到我管.
但非常痛心.
也許,我只能祈禱.
Wednesday, January 31, 2007
電影雜談
香水
大概算是我看Tom Tykwer看得最滿意的一套了.當然,電影尾段確實有點問題,亦可從而引証到Tykwer強項在於凌厲的影像,而非細緻入微的人物描寫.買了英譯版原著 差不多十年也未曾翻過一頁,但看罷影真有衝動要一讀了.Tykwer利用拍得精奇的一個又一個鏡頭組成蒙太奇,好以道出看不到的氣味在主角Jean- Baptiste Grenouille內心所構成種種愎雜的感覺和震撼,處理得實在出奇的妙不可言,亦算藝高人膽大.批評這技藝為刻意標奇立異,只懂賣弄花巧的朋友們,未 免太荷刻,甚至有點偏見了.大概也可能誤會了導演,進場後不理解他究竟在拍甚麼戲.(會否因為Tykwer上一趟搞垮了奇斯洛夫斯基的Heaven,是以 結下這麼多仇口,新片推出,奇迷群湧而出,誓要將Tykwer得以諸之而後快?)
說到底,這是一部歐洲對荷李活主流/商業電影霸權所作出 的反擊啊.銀幕前的,並非獨立小製作(拍了近8千萬美元),亦非要在藝術造藝上再上一層樓的 arthouse.這是歐洲電影的商業化,它的荷李活化;縱然這個'荷李活化'其實依然非常歐陸,水準亦比一般老美之作高得多.片商找來Tykwer擔當 此任可謂獨慧眼,因為他的手法,代表著的正好是新世代最hip的,那怕電影本身究竟算不算是佳作.
個人倒覺得香水還是精彩的.深度?不要 說笑了,但片子亦不是純綷的eye candy.要理解導演是illustrative多於descriptive的,當你明白這點,自會更容易欣嘗電影的出色之處.作為剖析殺人者和對氣味 那種近乎瘋狂的執迷的一套片子,Tykwer大致上將此展現得非常詳盡細緻,教人印象深刻.當然,其中也有走火入魔的時段;結尾不贅,但如德斯汀何夫曼飾的香水大師首嘗Grenouille泡製的香水後的幻象,那便教人啼笑皆非,甚致會想起星爺的食神.
不過,那些不過是局部小瑕疵,整體上全片仍非常可觀.尤其當你將香水拿來與我們的英 雄無極夜宴滿城比比,自會曉得,人家多成功.
Tuesday, January 30, 2007
The Cowboy
上周末,我變了一名牛郎.安娜,阿卡的生日化粧派對,我為 她 倆獻出了我生命裡的第一次.扮造型出場.當初只想敷衍了事,我髮長及肩,將頭髮放在前蓋過臉,穿件 白長衫,買塊大硬卡紙將它中間開弄成電視機模樣,那便可扮貞子了.但好像有點過時.於是後來我想扮成007,那也不太難,穿套DJ/洋服,買支配鎗便 是了.但好像太沒誠意吧.
後 來心血來潮,既然要扮,便要多花點心血.畢竟是人生的第一趟啊.呵呵,不知從那裡突然浮現了Johnny Depp的魔盜王扮相,就這樣吧.到網上找些照片作參考,兩天逛了好幾間店,大約已搞清楚需要些甚麼.但到派對前一晚,螢幕前對著Captain Jack Sparrow的劇照,天,那個頭髮不易搞啊!那些beads,那幾條小辮子,還有下巴的兩把怪鬍子,要弄得像樣大概要花一兩小時.而且也並非個人能力範 圍內可完成.難道要搖電話找專業的來幫忙嗎?人家不用開工嗎?也太臨急抱佛腳了.其實上下身裝束基本上也要全新添置,所以,想了一趟,放棄.
看看衣櫃,重新發現那件羊皮背心,就這樣吧,就扮牛郎.原來不少裝備也一應俱備.翌日到銅鑼灣玩反斗城買鎗和警章,到女人街買牛仔帽,基本上已可以了.
周 六晚上,全副裝備,出行.先到街尾與湯美會合.甫出大街,便見牛郎裝扮其效果,有幾個路人笑了.迎頭而來一家四口,刻意的沒望過來,但從其神情可見他們 的怔然,見我這樣像活見鬼似的.在湯美家樓下等他下來,對面車廂車一位司機大笑,我回以一笑,本想向他射幾鎗但不曉得人家會否喜歡這樣,後來沒幹.
到 達場地,滿以為必然會滿天神佛,那知眼前廿多人中,竟然只有我如此瘋狂,徹底的發揮想像力,將之用於裝扮之上.只見眾人多數與平日無異,就是有扮相 的也不過是略為扮扮而矣,老實說有點失望.沒有蝙蝠俠,沒有超人,見不到兔女郎,更沒有瑪莉蓮夢露,只有孤單的牛郎,那是挺沒癮的.
其實場內也見林亞珍,Incredibles的伊夫人,木蘭花,哈里波特等等,但我期待會見到比我更為俏為妙的扮相,至低限度也應該出現一兩位比較玩得狂一點吧,卻沒有.不知怎的,不少人還顯得頗為拘泥.化粧舞會不是嗎,不是應該豁出去嗎?小弟獨力難持啊!
也不知怎的,多數人也老說我是斷背山.天,我是奇連伊士活,獨行俠啊!!你們有否見過持鎗的斷背山!!!???
真要開鎗打低他們!!!!
但沒法子,這些日子'I wish I know how to quit you'比較紅.走到酒吧,阿石為我倒了大半杯伏等加(其實威士忌應該更為貼題),喝進肚裡,然後便甚麼都忘了......
Wednesday, January 24, 2007
About A Boy
About A Boy,算是他最Kidult之作吧,就是書名也說得這般白了,還可以怎樣?拍成電影的版本找來Hugh Grant演主角,未看前先入為主地覺得未必貼切,那知Grant竟然將書中角色活現銀幕,不得不讚.編導Weitz兄弟也教人對他倆另眼相看,說到底, 他們前作乃'American Pie'系列,試問有誰可事前料到兩位處理如此英式電影,可以拍得滿有風味!?某程度上,甚至可說,拍得比同是改篇自Hornby的High Fidelty還要細緻.(此片由'英女皇'的Stephen Frears執導,也蠻不錯的)
看著Will為自己無聊的每天編排出多個時段,竟然真有點像自己,試問如何不能百般滋味在心頭?對事情,感情不能投入的態度,豈非我的另一種極端反照!?愈看愈身同感受,只有苦笑.幸而結局不太苦;Hornby的故事,一般都會先苦後甜的.
有說香港老男孩愈來愈不願意長大,其實要看看所謂長大是甚麼意思.心智方面的?還是生活型態上?又抑或是其他?當下大部份本地老男孩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和壓力,其實老早心態老熟,但表面上不肯認命,最低限度擺在眾人眼前要青春常駐,心境永遠forever young.
當然,本地老男孩亦有為數不少是當真的有點retarded的.
順帶一提,Hugh Grant主演的新片Music ans Lyrics(歌有情人)的trailer中,竟然出現Depeche Mode的Just Cant Get Enough!電影應該不會太出色,但.....
Monday, January 22, 2007
普通話
最理想當然是3月成行吧,不過,北京語文大學的那個課程其實是為'外國留學生'而設的,為我們'港澳台同胞'設計的5月才開班.那不單是就讀學生有所分別的問題,一個著重基本拼音等重點,另一個專注於矯正發音語音,後者明顯更為適合我們這伙'港燦'.
但理論上兩種課程對我還是可以的.前者,來的都以歐美學生為主吧,夠老外哦!後者,又是撞頭撞面香港人,會否同聲同氣得來帶點郁悶呢?老實說,那樣子跟在香港上課分別不會太大.
倪兵當然想我上京;他可以順水推舟找我幫他嘛!其實我無所謂的,說到底是朋友.理論上我亦可以找老賈和周強,雖然其實並不曉得他們是否會在北京.<剌青>尚未開拍吧!?
5月,其實有點遲.還是3月最理想.那簡直是perfect.
Saturday, January 20, 2007
Friday, January 19, 2007
老友
某些緣故,以往曾經故意不聽他電話.那是舊事,都過去了.
原來Jody也要結婚了.有點意外.一個比我更日夜癲倒,生活離不開糜爛的迷幻DJ會結婚嗎?原來會的.在此先恭喜他吧!也許有時候,有些東西要來,任你怎去避也躲不了的.
看見某人在別處的留言,教我憂心,痛心.但實在不曉得如何跟這個人說,幫助這個人.
Tuesday, January 16, 2007
19歲
何以心血來潮?不為甚麼,只因為最近看見了另一個19歲.然後,我想到自己在那個年紀時,過著怎樣的生活,有過甚麼經歷,曾經是個怎樣的人.
(已有改變,現會將之寫成小說,不在這裡寫了.不過小說的內容,自然是誇失實加炒作多於寫實了.到最後大概只會有半成內容是真的.....)
選擇
她要面對的,其實尚算有所選擇,但有時候,偏偏是要作出決擇最困難.無從選擇時,你大抵只會事後怨天由人,錯與對不在你.但當選擇權落在自己手裡,一切便要為自己所作出的決定負責.發生甚麼,結果怎樣,全然自己一手造成.若後悔,便要怨自己.
這個說法,自然有點將一切看得太沉重.也太多怨氣.其實她所要面對的,不算太困窘,不過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老問題吧.只要不原地踏步,總會有方向的.
至於自己的....實在真是個大笑話.而且,我根本毫無選擇,只得等著一切隨日子淡化.會嗎?但願多年後驀然回首,能懂得一笑置之吧.但願那不會演變為太深的傷痛.
Monday, January 15, 2007
Lavelle又來
Lavelle上趟來港,沒有捧場.那時情緒低落,到了的話,碰上他,不曉得跟他說甚麼才好.近年聽少了音樂,若被他問長問短便尷尬了.其實跟他不算熟,但他兩趟來港總認得我....
還說農曆年前暫停喝酒....不是這樣快便破戒吧!
Sunday, January 14, 2007
雜談
本來說的內容是有關最近自己所遇上的困擾, 被她打蛇隨棍上, 結果成為了她的網絡大批判. 但......這些, 不是以往我偶然會寫的煞有介事文稿!?
一 天看兩套戲: Stanley Kubrick的<死之吻>.....原來搞錯了,我本來是想看<殺手>.....不知怎的總是將這兩套搞亂. 影片本是最不討我喜歡的Kubrick作品, 但原來在大銀幕看還可以的, 而且film noir味更濃.
然後再看
劇終凜子握住父親的手, 輕輕靠在他身驅, 父初現了關懷, 女兒發放出釋然, 絕境中, 重現一絲希望. 比起<狗男女的愛>最後的孤身再上路, 今趟依拿力圖其實經已放開了懷抱.
*&%^, 結果又變了講電影.....
Friday, January 12, 2007
總要有個開始
但真對固步自封厭倦了. 再呆呆地活著, 我會悶死. 生活上的某些方面, 經已立心著手做些更改; 網上活動亦應該略作配合吧. 開blog, 盡量保持一定的'寫作量', 只要有恆心, 日子不刻板, 對我不算太難.
近幾個月, 看過不少人各式其式的blogs, 天真漫爛到頹癈無聊到機關算盡的都見識過, 有人直接了當, 有人刻意做作, 亦有人只以影映象訴說所有. 眼界開了, 真的. 某程度上亦略感天外有天. 現在好幾個blog, 早已成為常客.
這 些日子, 亦終於安裝了msn, 而且從不同網站認識了好些有趣的新朋友/聊友. 有時候網上聊天真非常無聊, 我亦不太認真, 只怕太嚴肅, 會悶死人. 有時候, 說的甚至非常嬉皮笑臉, 現實中的朋友們見我這樣, 也嚇一跳. (若在網上有所得罪, 在此先向各位道個歉; 這個時候, 我真可以非常不認真的)
blog/msn/網上交友, 對我來說, 是個新的開始吧!
PS: 有點拘束; 往後我會嘗試寫得輕鬆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