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Along The Ridge) 7.6
難怪有關方面要將中文片名改為'父與子', 電影內容上確實教人聯想起譚家明的近作. 但內容相近, 表達方式卻大大不同. 一部偏鋒凌厲, 以影像和剪接取勝, 另一套卻圓渾冷靜, 說故事有條不絮, 以最平實方式道出不好過的單親生活.
電 影本身甚為耐看, 但未知甚麼緣故, 看罷予人印象並不怎樣深刻. 也許一切來得太有條理吧, 有時候處理得多一點極端, 會比較容易叫人起, 尤其今時今日差不多甚麼也講求要令你在幾秒已經留下深刻印象的年代裡. 幾位主角演得不錯, 導演拍攝有板有眼, 事實上並不像譚生作品那樣風格化, 穩打穩紮的手法大概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同時又欠缺一些個人化的特性. 母親近尾段寫給孩子的潦潦幾句, 不錯, 那種不能自拔的無助, 單靠三數句經已足夠, 比先前被攝進鏡頭內一切還能細膩的道出媽媽對孩子和自身的無限矛盾.
公子愛玩人(Slumming) 7.7
前段確實有點遊花園, 慶幸後段(或應說是入正題後)相當不俗.
Michael Glawogger上一部紀錄片'工人煉獄'成績婓然, 今趟拍回向來擅長的戲劇亦算可以, 但老實說距離佳作尚差一點以上.. August Diehl演年青公子和Paulus Manker演潦倒醉詩人還算傳神, 但卻因為劇本拉拉拖拖, 故事發展到下半部才得以盡情發揮.
詩 人的'無妄之災'跟隨後而來的奇異旅程頗見創作人心思熟慮, 努力試圖搞些新意思, 但縱觀整部影片, 自會發現其內容並不充裕, 極其量只能說是僅未至於單薄地步. 劇本不足, 唯有靠一眾演員精湛演出搭救. Manker演得非常好, 不經意的幽默恰到好處, 教人無法不覺得這位其實應該有點討厭的醉漢變得可愛討好. 電影有他的戲特別耐看. 公子Sebastian玩世不恭, 直到劇終人在異鄉依然不改其遊戲人間性格, 也許那時我們早曉得公子早已被自己所作所為弄至盡然迷失, 但他仍在四處漫無目的尋找, 企圖於陌生的人海中找到填補空虛的慰藉. 印尼這尾聲可算是全片精髓所在, 雖然姍姍來遲, 但絕對挽回本來只屬一般的作品.
痛愛(Love Sick) 7.2
還可以, 帶點痛亦帶點愛的片子, 不知怎的, 所有應有的元素都存在, 電影亦算是拍得有板有眼, 但予人感覺始終並不強烈.而淡淡然, 卻又似乎並非導演原來目的, 大概他亦想觀眾們感受深刻一點. 公平點說, 影片不錯, 兩女主角青春可人, 演得自自然然, 而飾演哥哥的亦恰如其份. 但總像欠了些甚麼的. 也許是青春期戀愛的那份轟烈. 別誤會, 片子裡亦有衝動時刻, 但那屬於劇情上的小環節多於人物心態方面的表現, 說到底主角們都有略嫌將一切待如白開水, 失去應有的激動. 所以, 結果僅得點點痛, 亦只有殘而不足的愛.
錄親不認 7.7
上屆電影節錯過了Boe前作'Allegro', 但若以此片跟另一舊作'Reconstruction'相比, 兩同樣很顛覆, 各有各的'解構'特色, 可算各有千秋. 今趟拍攝風格上亦略為出乎意料, 只因看過的前作將併貼和重構玩得淋漓盡致, 是以進場前從沒想過新作原來會如斯lo tech. 偽'私影誌'拍攝形式有好亦有其敝, 事情/劇情發展將主角處境一步一步推向末路, 調子歇斯底里地消極沉鬱, 但同時亦予觀者確認出到它的'偽真實', 某程度上影響到整體觀感及投入程度.
影片前段初看只像主角對變質/逝去感情執迷(當然這是直接由過份拍攝所有生活點滴而起), 從此我們可以發現存於他內在那一種只懂看見自我, 還將個人意願加諸別人身上(但卻將之當作為別人所想)的問題, 但那時一切尚未白熱化, 觀眾可以猜測後果, 但若非老早在片頭已披露結局的話, 大概不會有人會預料其到毀滅性後果. 因為, 當初主角拍出來的, 雖然粗糙, 雖然己經滋擾其他身邊各人, 但透過其映象我們仍可見其真摯可愛一面, 而這一面, 差不多就此矇閉了我們的視線. (很明顯, 主角就給自己拍的矇住了)
到了中段, 當主角個人性情開始極端變異, 這時大多數人都開始掌握到劇情會如何發展下去. 有機會回頭是岸嗎, 也可以算是出現了一些假像, 但明眼人都曉得一切只是暴風雨的前夕, 事實上主角愈來愈瘋, 老早越過了那條界線, 無可挽回. 後段的歇斯底里和發狂變態, 雖未致於峰迴路轉(沒有人會不知道劇情如何走吧!?), 但一秒比一秒充斥著令人不欲觀摩的罪惡感(當然, 這種拒絕念頭, 始終抵不過要繼續看完影片的欲望, 以及渴求官能剌激的意識), 還有徹底的絕望, 病態般叫人看得不安, 卻又邊目瞪口呆邊要繼續下去.
對 於電影中一些技術細節感 到耐人尋味, 例如早段有些男主角自拍跟妻子對話的對拍, 只要稍用心看自會發現存在一定'技術上太專業'的問題; 若要說清楚一點, 二人對話的拍攝, 若以只採用一部攝影機來說, 那是不可能即時拍攝到一個人話完一句話後, 另一鏡頭對方的即時反應或回答. 要這樣做的話只可有兩個方法: 1.就是使用多一部攝影機同時於不同角度拍下二人對話, 2.可只使用一部攝影機, 但需要拍攝重覆多一趟, 演員亦要重覆多演同一場戲(攝影機先後拍下二人說話/反應). 問題就此出現了, 主角當初拍的是'真實生活紀錄', 那(在這個'仿真劇'中)並非是一場虛構(或者說是有預演/採排/設計而成)的戲, 當中一切只應該是真實紀錄, 那出現'專業'的俗稱'對cut'情況可以如何解釋? (所以在觀看的時候,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 其'真實感'在心裡便突然大打折扣)
實在弄不清Boe是否有心玩遊戲, 還是因為'熟能生巧', 職業慣性地將那段拍得太'專業'了, 因而 留下蛛絲馬跡, 好讓我等可在網上胡扯一返.
主角Bro演得頗具實感, 尤其發瘋以後更是傳神; 你大可以說那是髮型變了的關係, 但在初段和後期Bro當真判若兩人, 無論如何都是演出精湛, 初期那份self-conscoiusness恰到好處, 而後來的瘋狂變態又是另一回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