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雅的婚事(Tuya's Marriage) 8.4
電影委實不俗, 難怪得獎, 王全安平實的表現手法將內蒙生活寫實的表現於觀眾眼前, 劇本上沒太著重於戲劇性情節的編寫亦可算是恰到其份的優異之處. 女主角余男演出自然樸實, 相信她在前期工作時段跟一眾其餘當地演員溝通充足, 而正如她在事後的答問中透露, 這樣子好讓她能更投入演出, 亦更能掌握到當地生活的種種細節和人民特性. 是以出來的效果是實感強且耐看有韻味的.
至於而其餘眾男角亦非常不俗, 就以非尊業演員來說水準經已是教人意外; 當然, 他們要演的本來就是接近真實的生活, 某程度上亦可將他們的演出看作為一程具寫實意味的重現, 意義上甚至是高於其戲劇本身的 .
當 然, 大家要看的, 始終還是一台好戲. 整個故事戲劇性其實不算很強, 大概是中段老同學回來提親的一段較為有些出人意表吧; 其餘的, 其實都以真述當地生活狀況為主. 當中所滲透出的淡淡無奈和愁然, 帶點苦澀同時亦不忘間歇以小幽默作為點綴, 如此苦中帶甜也叫人看得心頭滿是滋味. 情節上其實亦見其細緻, 就是偶爾較緩慢的推進仍不會教觀眾太難受. 說到底人生的悲歌太多, 既然早已注定是無奈, 為何不以一切處之泰然, 既來之則安之. 導演如此處理, 大可以說比起直接的愁雲慘霧方式更添一份奈何.
追憶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8.6
Guy Maddin真可謂近乎瘋狂的一位奇才, 是套新作予人感覺相信只可以接近極致來形容, 也實在萬料不到原來此君旨在拍出比"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更歇斯底里之作, 凡夫俗子如此看他, 他根本毫不在乎. ('悲歌之王'乃迄今唯一看過的其餘作品).
技 術上, Maddin成功將默片時代(基本上可說是表現主義為主的手法)影像配合上極盡現代(或者可說是後現代才更為貼切)的併貼式密集剪接, 弄出來的視覺觀感確是令人耳目一新, 既像熟悉同時亦等同前所未見, 新舊交替成績婓然, 愈看愈教觀者產生極其凌厲效果, 單是作此方面來看已經屬於出類拔綷.
故事內容上的天馬行空, 就更突顯出導演的不甘平凡. 但那同時可被當作是作者最真切赤祼的一種童年/少年培白, 我們幾乎是被邀請步進Maddin私人回憶空間內任意窺探, 了解他最私隱最秘密處, 那看來是珍貴而毫不保留的. 關乎少年回憶跟夢幻一般的超現實狀況, 當中subtext不用說有多少弗洛依德, 但(故事劇情上)又以不太難理解的偵探/少年愛情/奇幻來作包裝, 家庭悲劇/戀母/殺父/同性戀(甚至非常隱晦的涉及曖昧姐弟關係)意識面前卻以昌險故事來作掩飾/偽裝, 相信一定程度上亦算是導演對自身童年/少年挺坦率的一點披露. 一切配合上出色非常的影象, 影片教人一睹難忘, 活像真的童年回憶一樣, 烙印在腦海裡念念不忘.
後段其實不如早前部份那末精闢, 但整體上仍可算是可觀精采, 尚未致於令人失望. 要求若不太嚴苛的話, 甚至可說是高潮迭起, 每個畫面仍有其精采之處. 當然, 也要看你以怎樣的態度來看了, 因為某程度上, 後段的重複性始終比較大.
聞說電影在多倫多和紐約電影節所放映次乃由現場小樂團演奏加上Isabella Rossellini即席旁白, 老實一句, 當真非常惹人羡剎!
飾演英俊偵探Chance(名字真語帶雙關)和其姐姐Wendy的Katherine E. Scharhon確實極有氣質, 跟30年代氣息異常地配合; 事實上其外貌也挺迷人, 扮演美少人亦有一份難得的秀氣, 難怪主角兩姐弟同時會為她/他而傾倒!!
離奇過小說(Stranger Than Fiction) 8.5
精心編寫的劇本加上一眾演員恰到好處好的演出, 電影當真是今屆電影節裡最好看的主流片之一!每情節有趣得來亦別有韻味, 整體上對人生跟戲劇/文學上的探討(雖則老實說句也不算很深入, 但總算能在大家也看得明白的層面上引發出一些討論吧), 細節上幽默和細膩的描寫, 令電影變得既有質量亦具一定程度以上的娛樂性. 單是這一點, 在今時今日的荷李活已屬難能可貴.
Will Ferrell作為喜劇演員一向也不錯, 但或許是其外型關係, 此君於香港一直不多擁躉, 若不是的話如此高質素的大片老早上了正場. 是以散以後亦有人說, 若電影主角換了占基利或Ben Stiller, 這是二千萬票房的片子.
對 其值得討論的結局, 可以這樣說, 不少人認為若然Harold真的接受了'那種近乎完美結束的略帶詩意式的完結', 整套電影在文學層次上的提昇是否肯定? (又或者說若果Harold真的如書裡當初描述般的真的死了, 戲劇上一切是否其實會更為完整? 就是Harold的一生是否亦會更見具有特殊的意義?)
有人認為及後Karen對她決定'拯救'Harold生命所作出的解釋, 經已足夠培白出Harold不需死去的來由; 那當然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先前不人道對侍書裡角色的一種補償, 一種更見人道(人情味)的處理. 但其實那樣子的彌補, 離不開兩樣最公式和最賴賬的處理. 一為'作者站出來自說自話', 二為'神仙打救'.
'作者站出來'是為編劇突然透過Karen身份現身說法, 並且作出仁慈但令整套戲劇走回通俗(甚至可說是庸俗)的層面裡; 而'神仙打救'自然就是編劇以Karen身為作者, 可以改變Harold一生(她就是Harold世界裡的神, 可以主宰一切, 掌控生死大權), 動動幾筆就把他作宿命裡打救回來. 而因為這樣, 本來更高層次的奇幻之作淪回到通俗劇層次裡(編者亦有對此作出論述, 有關這方面請見下文).
其實那是挺可惜的, 因為這套電影, 不是因為其現在的結局的話, 實在可以高處不勝寒得多. 就是Harold這個角色, 也可以被提昇得更具意義. 你大可說編導志不在此, 一個感人故事便足夠矣. 但也有可能是有關人士想不到一個更完美的, 既可保持其詩意和宿命性的完整但又不那樣悲涼的結局, 所以才妥協於較為保險(取悅大眾)的美滿結局, 以此作為一種看似具人性的安排. 現在電影就只能成為一套不錯的窩心電影, 卻沒法成為(或甚至被考慮為)足以跟多套經典戲劇相提並論的極品. 潛質不是沒有的, 但一個看似簡單, 理所當然的決定, 就這樣便沒了. 不是可惜, 那是甚麼?
至於有關編劇/導演對這種決定/安排而所作出的論述/解釋,於個人來說那似乎像一種自圓其說多於徹底誠意的自嘲; 當然,能這樣做到面面俱圓絕對不錯的了, (說到底那樣子始終算是個完滿而可教人認同的合理解說), 不過又從另一面來看: 相對之 下Harold才是片裡的主角, 到了結尾, 雖然不用死(甚至可說那是完美結局! 他終於參透其生命意義, 亦贏得美人歸!), 但其存活偏偏就並非由自己主宰 (甚至已經並非自己意願, 皆因當他閱畢關於自己的小說後亦認同應該'自我犧牲'), 結果他始終還是離不開不能夠自我決定自己命運的宿命. (若然他真的找死成功, 那麼最後的結果便真的如他所願; 當然亦可說他的'找死'的意願其實亦不過是受到小說所影響, 因而改變其要'求生'的初衷/基本本能) 那末, 比起例如是'真人騷', 占基利最後不畏前路可能所遇的厄危而踏上不歸的一步, 卻從此得以擺脫幕後主宰人的操控, '離'層次上確實差了一整截.
如此結局, 確實有表現其'良心'所在, 至於是否早有計算, 大家心照不宣. 但就算如此仍不減其善意.
接近類型電影來說, 個人較喜歡這片子更多於'真人騷'同'何必偏偏玩謝我'. (當然, '真'的結局, 正如先前所述, 比'離'層次高得多. 而'何'的, 則屬於努力在有限既定框架內作出突破, 有點可惜是突破不是沒有, 但不太可觀, 而且太多人根本看不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