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盤上的單行道(One Way Street on a Turntable) 7.2
還 以為Anson會透過這個影片表達出涉及她個人/都市記憶更細緻的每個段落, 那知看罷影片, 發現全片除了意外地(有一定部份)非常依賴(港英)政府於60年代拍下的舊紀錄片作Archive以外, 片裡的字行裡間亦刻意擺出一種跟拍攝者和演譯者有點疏遠距離的姿態. 那是挺奇怪的.
殤城遺恨(Grbavica) 7.6
電影 其實非常勇敢地表現真實, 既不賣弄渲染, 亦不搞刻意的悲情煽情. 但個人觀感只屬合格有餘, 略嫌精采未足, 未達致非看不可的地步. Mirjana Karanovic的演出確是精湛, 非常準繩地演譯出那種特殊背景/陰影籠罩下, 身為一個非一般的母親如何艱辛的討生活, 如何養大女兒, 如何每天每夜活在不能言語的苦憶底下. 影片開端, 一眾受難婦人的推軌掃描, (及後一看便知根本毫無用處的心理輔導), 已清晰的告知觀眾, 某些苦難, 發生過後實在沒法以任何方式抹去, 遺下的, 除痛苦記憶以外, 尚有實實在在的烙印.
整套影片成功和不深刻之處同在其不賣弄和它的隱晦(最低限度對我來說). 沒有賣弄傷感, 片裡的愁雲慘霧驟看並不明顯, 但字行裡間所滲透出的淡然哀怨, 若處理得恰當一點的話, 應該可教人有更深更透徹的感觸. 現在卻只能輕輕的觸及其麟角, 未能由此引發更徹底的哀痛, 更遑論要令觀者身同感受. 怎說也好, 基本上電影是積極的, 既無如何如何的要翻舊賬, (相反因著女兒身世問題而一直避開提及過去), 亦沒有突然無故的下揭出任何戲劇化恩怨情仇, 平實得來亦算難得優點.
從片中實境所見, 波黑市面跟人民生活似乎亦經已跟其他東歐國家並無兩樣, 相信算那是展現了戰後/分裂後發展平穩一面. 導演有心拍出這些景象, 藉此道出百癈待興以後, 刻下復原當中的波國新面貌; 舊傷痕尚未完全康復, 但從新一代開始, 續漸走出死胡同.
追憶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8.7
再看一趟, 人更多, 銀幕更大, 雖然完場後的現場反應不如第一趟的放映, 但個人來說依然感覺良好.
大草原安魂曲(Khadak) 2
斷斷續續睡了好一陣子..... 明哥和Vicky比我老實不客氣, 大約半小時左右已離場.
何解無緣無故後段女主角會跟她那群黨變身'蒙古十二樂坊', 還即席跑出來演唱MV????? (當真的剛好有12個成員, 真抵死) 一套大部份時段在玩定鏡簡約的片子突然如此, 某程度上說明了導演真的非常率性.
也或, 若能保持清醒, 老老實實的看完整部電影, 感覺會好一點. (也許) 但保持觀眾清醒, 那是拍片人的負任啊!!
(有些長鏡頭還是可以的; 某些超現實還是具想像力的)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