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在片裡的表現是不錯的, 但那並沒有令電影腐朽化神奇, 全片實在拍得非常一般, 若進場前抱有期望的話, 甚至大有可能只會失望而回. 老實說真覺得陳士爭/Billy Shebar深度不足, 對於中國留學生的認知和了解, 若從電影可以反映出的話, 那末就只能說確是膚淺而自以為是; 學生初到貴境, 對眼前新景象一返憧憬和喜悅尚算不錯, 但隨後而來的愈來愈似走馬看花, 同時亦教人愈來愈懷疑編導方面的資料搜集功夫究竟是否草率了點, 對自己要拍的母題認識又是否根本尚未到位. 導技上的幼嫩, 亦處處顯留痕跡.
導致劉星心態向下沉不歸路, 那個最為重要的轉淚點, 觀眾們就只見其事件, 而且表現得亦見粗陋淺俗, 更欠缺主角面對失寵/不妥協(不懂討好人家)/未能適應一切等等的更深入刻劃. 那絕對是本來已經不算出色的電影的另一個致命傷. 連這方面都未能令人有所深刻印象的話, 餘下的就算如何亦神仙難救.
誰知到了後段, 深刻的沒有, 戲劇性的沒有, 令人驚喜的更當然沒有, 一切卻突然像要趕快完場似的,真教人始料不及. 究竟陳士爭知道他要拍甚麼嗎? 照理說走向絕境才算是全片戲肉, 若在此時亡羊補牢尚有機會將將失地收復; 實際點看此段落亦有大量素材可供發揮, 拍得引人入勝的話也未尚不可. 豈料影片卻來個急轉直下, 來匆匆去匆匆, 未到終點已劇終, 教人真不知可說甚麼才好.
暗物質這個戲名語帶雙關, 既可形容宇宙中不明物質, 亦可比作人心裡黑暗一面; 本來以為電影會在後者多點落墨, 可惜原來只作匆匆交代便敷衍完事, 一句算了, 活像片裡主角最後開鎗殺人再自殺就結束了. 那樣不負責任. 所以真失望.
變態者電影指南(The Prevert's Guide to Cinema) 7.4
面 對此等影片, 有時感受正負交集.坦白說接近3小時的疲勞轟炸確實很容易教人吃不消, (尤其對我等日每天都花上10-12小時看片的影癡來說), 但無可否認Zizek煞費周章的苦心解說下, 卻又不可否認整套影片的可觀/閱性, 從中所得的裨益確是良多. 或許若然可以依整套影片/節目拍攝原意下, 安坐家中透過電視台或影碟, 用心的每集分開來慢慢觀賞, 一切自會容易消化得多. 可惜這裡是電影節, 節目亦被安排作成為一下子幾近差不多3小時的連鎖式放映, 那股密集轟炸, 一連串教人稍為欠缺精神都會迷失的學術性剖釋和論述, 老實說略見過份地重了點點. 唸書時一小時以上的課堂偶爾亦會教人昏昏欲睡甚至魂遊太虛, (當然要看誰在講課), 如此連續劇般連還說教3小時, 正如中文片名一樣, 有點變態!
不過, Zizek在此已算是切多數理論說得深入淺出, 對於接觸過心理分析/電影理論的朋友來說, 相信未玫於難以應付, 可是對未曾接觸有關科目的, 進場後感受如何? 對一般影友來說會否過份尊門! 這個難說. Zizek的英語帶著挺濃烈的東歐口音也對況沒大幫助, 有時候聽著他在幕前講解, 當真要多想幾秒才想透他正在說些甚麼, 但說時遲那時快老兄又經已將話題橫掃到另一層面去, 如此這般, 欲要每秒集中精神, 全數掌握Zizek所說所有談何容易, 也是極為吃力之能事. 也許有關方面, 應在每集之間設置短短的break或intermission, 對觀眾來說最低度也有個稍作歇息的空間吧.
其實無論是 導演本身以致Zizek, 皆可見已儘量將整個過程盡情搞得多姿多采, 好讓一切沒那末單調乏味, 節目亦不會因為太學術性而變得太嚴肅或過於枯燥, 又或變了個人3小時獨腳課; 若結構上並非那樣的把重心放置在Zizek, 凡事都要經由他而帶出一切, (或許由Zizek擔當比較接近一個一般的presenter多於萬事皆由他說盡的掌舵), 內容方面不那末密集, 也許節目會更為容易消化.
但既然叫作'The Prevert's Guide', 試問又怎會讓觀眾們如此易過日子?
大罷工(Strike) 7.1
有點奇怪, 本來理應熱血沸騰的片子, 今趟舒倫度夫卻拍得非常避重就輕, 未知是否因為有關人等仍然在世, 是以不欲引來當事人們份敏感, 免卻惹事生非的麻煩. 但那便倒不如拍些別的題材, 總比現在像綁手綁腳好吧!
但 或許可以以這樣一個看法對影片作出辯護: 說到底電影乃Agnieszka Walentynowicz的故事, 並非如片名一樣, 直述團結工會成立血淚史. 是以身為觀眾的我們可能捉錯用神. 怎說也好, 影片實在並非舒倫度夫最佳狀態之作, 女主角半生本應充滿艱苦掙扎, 但銀幕前一切事故(無論是個人情感方面, 社會狀態方面亦然) 來得容易去得更易, 甚至本來可以拍得激昂的工人運動, 各項鬥爭, 都變得像理所當然的容易和簡單. 真的'齊心就事成'嗎? 嘿嘿, 世事豈能如此輕易!!??
華 理沙在編導筆下變成了沒大智慧, 但卻非常懂得藉機會向上攀的機會主義者. 但對片裡所有角色善意作崇下, 華理沙也不是沒有原則, 亦並非但求個人榮祿而不顧一切, 某程度上甚至(在電影裡)算是由女主角間接直接地助他到位. 史實是否如此, 絮小弟才疏學淺, 實在不清楚.
同以上世紀鐵幕國家人民運動為主題, 相對地'愛水球愛自由'便精彩動人得多, 雖然後者當真非常荷李活.
無仁義之城(Ghosts of Cite Soleil) 8.1
對海地認識並不深入, 一直以來最熟悉的大概就只有Fugees眾成員便所提及的; 除此以外, 真沒有甚麼.....直至看罷影片才曉得原來那裡是個戰場, 也是亂葬崗.....
無 法不對這部 紀錄片印象深刻, 亦為片裡主要人物(2Pac)傷感, 因為此君雖身為匪幫, 甚至亦有殺人放火, 但在鏡頭面前, 看得出他的在江湖身不由己. 活在跟戰場沒有兩樣的惡劣環境, 四處你死我活, 不幸也還要有著總是衝動愛生事的弟弟, 以及一群腦袋長草的手下, 要求自保, 安家, 保護屬於己派人員, 可以幹的, 往往離不開先下手為強, 沒法不以暴力作解決問題的途徑. 更別忘記, 大獨裁者怎樣利用他們當打手, 變相的僱傭兵, 沒交點功課, 為其賣命, 也會惹禍上身.....
雖然略有懷疑影片在極主觀性拍攝下所可能引出的問題, 但只要不太將之當作紀實片看, 其實問題不算大. 而且那樣貼身的'戰亂片', 能在公眾面前播放, 實際上亦十分難能可貴.
對 導演和攝影(兼製作人員)由衷的敬佩, 要把影片拍得成功, 難度和危險性可說跟去當戰地記者相差無幾, 有趣的是, 大家在銀幕前看見的卻跟戰地新聞片全屬南轅北轍; 此片戲劇性之強, 跟實實在在的新聞片比較, 無疑叫人邊看邊心裡想: 是否真的? 亦因攝影師捨身追隨被拍者, 一切實屬貼身非常, 就是鎗林彈雨亦可於近距離拍下回來. 眼見剛剛訪問完這位仁兄, 然後下一幕同一人便中鎗身亡, 此等情況令人看得震駭而神傷. 拍攝者亦同時顯現出2Pac心裡所想, 對音樂的憧憬/夢想, 如何希望抽身離場從過新生, (還有是少量的其他訪問,例如反對派領袖的), 主角清晰地向拍攝者解釋時局, 叫人看得一步一驚心.
而其結局, 傷感亦是最無奈的宿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