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1, 2007

Day 12- 淨生島; 一切由浮屍開始; 愛水球愛自由; 無頭屍大鬧殺人谷

淨生島(The Island) 6.6

大概不少人會覺可以, 但個人來說便真覺得爾爾. 某程度上片子可算是龍謹的一個missed opportunity. 只因電影其實不是那麼差, 但卻真的可以更好更好. 影片前段節奏較為緩慢, 而且雖則明確的解說了前因後果, 但沉實足夠有餘, 劇力偏偏欠奉.

其 實電影看到一半, 都經已好清楚龍謹有多刻意要營造其電影之宏大, 但最大問題並非在拍攝技巧上的問題, 而是關於在罪孽同贖罪方面, 內心掙扎等等的描寫篇幅, 實在出奇的貧乏. 這個實在教人百思不得其解; 導演不會以為那些瑣碎的跟村民'開導'的片段便足以支撐全片吧!?

軍 人上司跟他女兒於電影後段出現, 滿以為一切留待在此可以發揮吧, 此段將會成為影片劇力萬鈞的重心... 那知竟然草草了事, 既不將女兒和神父之間'治療'過程刻劃得更深入更有具意義, 亦沒有藉老部屬重逢把數十年來的內心罪疚來個重新確認(銀幕前我們就只看見二人相認, 哦, 你未死, 嗯, 對啊.... 沒事吧....). 那是十分可惜的....所有, 當真比蜻蜓點水還要輕...

罪與罰?? 別說笑吧, 那可以如斯輕量.




一切由浮屍開始(Jindabyne) 8.3

不錯, 兩位主角演出出色, 以個人來說甚至喜歡這套影片多於導演前作Lantana.

能 夠憑一件這樣具爭議性的事件帶出多番反思其實比想像中更不容易, 因為換了別個導演, 電影極可能會因為政治正確而變得太一面倒, 但現在的情況卻非如此; 觀眾既可以看得到肇事者們那隱藏著的成見, 亦同時看到有時候就如女主角那樣, 其實亦會存在其偏私和個人牛角尖. 當然, 電影不是沒有立場, 其實它要說的非常明確, 而且也可以說十分旗幟鮮明的道出有關族裔問題, 必定要抱著開放的心態才可得以找到解決方案.

另 一點影片成功之處, 在於其清晰的讓大眾曉得, 甚至某程度上經歷到, 釣魚人所犯上的錯, 對不少普通人來說, 是那樣的容易犯上. 也許未致於會遇上屍體而擱置延遲理, 但日常生活裡我們所遇到細節上的情況, 其實我們都可能經已犯上了種族歧視的錯. 不刻意並不就代表沒錯. 也不不要緊的. 也許這方面的錯失有時會因為種種緣故而避不了(我們都並非完美), 但錯了, 總要認, 別要老找藉口, 別要將之不當作是怎樣一回事, 甚至不把情當作是錯. 相信電影在這方面的訊息是非常有意的.

有 一點挺有趣, 就是編導對幾位(特別係Gabriel Bryne角色)釣魚人的處理, 以及拿這這群男兒跟Laura Linney對比, 藉此引發出小鎮內外各式人等隱藏著的種種隔膜和成見(或許有些人會說是其道不同), 但同時又現實地展現出那根本的問題其實是不可能根治的, 一切一直只會並存著, 也沒有甚麼靈丹妙藥可以令所有人突然醒覺或更為為其他忽視的細節變成更considerate. 有時人更會對本來看見的視而不見, 將之當作不存在一樣.

其 實單從一件浮屍案件, 從而看透各人反應和心態, 引發觀眾出來的討論, 其內容上應該會是非常值得留意的. 大可以自觀眾不同的論調, 看到不同人士對有關項題的立場和認知(在這裡無疑主要為關乎種族主義和其敏感性的問題了). 導演通過刻意的輕描淡寫, 並於表面上並無加諸任何明顯的批判, 留下不少空間讓觀眾們邊看邊思考, 或許事後討論, 其實正是本片其中一個值得表揚的優異之處!

很多時候, 成見和歧視並不是那般明顯的, 但卻其實隱藏在每個人潛意識裡, 不少時候, 真的幹了說了也不知, 說了當作沒事. 就算別人提醒, 亦未必察覺, 不將之當作成一回事

最後沒有交代凶手結果如何(只有他在車廂中拍蜜蜂鏡頭), 正是另一高明之處. 畢竟, 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於誰是凶手.




愛水球愛自由(Children of Glory) 8.6

未 知緣故, 電影節的小冊子簡介總會給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誤解, 是趟誤會再度發生. 進場前一直以為這套片子所涉及的乃奧運水球戰經典一戰, 那知開場不久後漸漸發現愈來愈不對勁.... 然後開始開心裡一聲接一聲的: 嘩!!!! 嘩!!!! 搞甚麼, 不是水球運動片嗎? 怎樣竟然變了革命片!!!!! 那樣宏大規模的製作, 一切如此史詩, 差點走漏眼!! 電影節負責撰稿編寫的人員們..... 你們玩甚麼?????

由 於上述出於美麗誤解的因由, 整套影片反而就這樣成為了意外驚喜, 而且絕對是非常高質素的那種. 對於本來並不熟悉匈牙利歷史課的朋友來說, 電影更是驚險一幕接一幕, 令人熱血沸騰
的情節此起彼落; 到了尾聲, 更就是教人熱淚盈眶的悲劇性收場, 試問這樣的電影, 怎會不叫人看得緊得如熱鍋上螞蟻一樣, 被以史實改篇而成的故事弄得悲喜交集!!??

坦 言一句, 影片格局和製作模式非常荷李活, 但這並沒有減少其可觀性!! 當你發現當真的坦克大炮戰車萬人空巷統統於銀幕裡出現, 而且一切實實在在並非媚俗賣弄或刻意取巧, 實在有點難以致信匈牙利竟會拍出如此大規模的製作. 某些場面, 會更不其然令人聯想到民運, 所以看電影看進心裡, 別有一返難以言喻的滋味....

整 套電影拍攝方式向通俗主流, 劇情亦來得頗為戲劇化. 但描繪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真摯動人, 兩者間性格和命途上的對比雖然有點經過刻意營造, 卻並不算是刻意賣弄, 細緻的描寫, 恰到其份的筆觸令二人和他們之間的一切變得劇力亦立體, 而且到最後亦算感人.當中女主角那種革命熱血的烈女性情確是吸引非常的, 相對於男主角的犬儒, 擦出的火花也屬於宿命性的.

整個人民革 命過程亦拍得有條不絮, 激情但不煸情, 亦算有血有肉. 身處亂世中凡夫俗子的多面體亦從眾其他角色得以描寫得絲絲入扣, 各式人等面對大時代究竟如何, 一一都具入微而真實的交待. 凡人非聖賢, 到了如斯境地, 畢竟並非誰都可以不怕犧牲為國獻身, 有人會作出偉大的決擇, 亦有人會臨陣退縮, 變臉之快令人難以相信. 故事同時亦顯露出政治永遠黑暗, 滿口理想仁義的人到了緊急關頭, 往往會突然出賣信任的人, 令局面一夜扭轉.

所 有示威, 戰爭同對壘場面拍得絕對可觀, 甚致可說是今屆看過眾多電影裡面最宏大的一套電影. 沒錯, 真的那麼史詩. 實在千想萬想, 任你如何猜想也料不到會在一部以為只會說水球的影片裡看到坦克大決戰的. 至於那場壓軸水球戰, 反而未如預料中那般緊湊, 尤其這是故事結尾的高潮所在, 偏偏欠了應有的漲力, 所以只算合格有餘, 談不上精采. 這個委實是美中不足的. 但縱觀整套影, 當真拍得一點不差. 是屆電影節一個頗意外的大驚喜.





無頭屍大鬧殺人谷(Severance) 7.2

實在不曉得何以有關人士要以Dog Soldiers跟此部平庸之作相提並論, 說真一句若然坦率點不斷的說電影屬於英國版德州電鋸殺人狂, 大概可能會引來更多慕名者, 也還可能多開兩場! 事實是, 電影予人感覺, 真像後者多於前者.

說 到底電影不過是另一套殺人狂片. 公平點說, 黑色幽默並非沒有, 但委實聊勝於無, 而且除了'射擊飛機'這個有點神來之筆的小驚喜以外, 其餘的都只能算是雕蟲小技, 一點也不啜核抵死. 不過, 純粹將之當作殺人狂片來看, 片子還是可以的, 又是另一趟小冊子撰稿人的捉錯用神罷了.

電影前段較為鬆散以外, 後半始終可叫作有血腥有驚嚇有核突, 算是驚嚇片自助餐咯....
比起導演前作'Creep', 也是一大進步(只因之前的那套真的很爛).




Day 11- 圖雅的婚事; 追憶少年狂; 離奇過小說

圖雅的婚事(Tuya's Marriage) 8.4

電影委實不俗, 難怪得獎, 王全安平實的表現手法將內蒙生活寫實的表現於觀眾眼前, 劇本上沒太著重於戲劇性情節的編寫亦可算是恰到其份的優異之處. 女主角余男演出自然樸實, 相信她在前期工作時段跟一眾其餘當地演員溝通充足, 而正如她在事後的答問中透露, 這樣子好讓她能更投入演出, 亦更能掌握到當地生活的種種細節和人民特性. 是以出來的效果是實感強且耐看有韻味的.

至於而其餘眾男角亦非常不俗, 就以非尊業演員來說水準經已是教人意外; 當然, 他們要演的本來就是接近真實的生活, 某程度上亦可將他們的演出看作為一程具寫實意味的重現, 意義上甚至是高於其戲劇本身的 .

當 然, 大家要看的, 始終還是一台好戲. 整個故事戲劇性其實不算很強, 大概是中段老同學回來提親的一段較為有些出人意表吧; 其餘的, 其實都以真述當地生活狀況為主. 當中所滲透出的淡淡無奈和愁然, 帶點苦澀同時亦不忘間歇以小幽默作為點綴, 如此苦中帶甜也叫人看得心頭滿是滋味. 情節上其實亦見其細緻, 就是偶爾較緩慢的推進仍不會教觀眾太難受. 說到底人生的悲歌太多, 既然早已注定是無奈, 為何不以一切處之泰然, 既來之則安之. 導演如此處理, 大可以說比起直接的愁雲慘霧方式更添一份奈何.



追憶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8.6


Guy Maddin真可謂近乎瘋狂的一位奇才, 是套新作予人感覺相信只可以接近極致來形容, 也實在萬料不到原來此君旨在拍出比"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更歇斯底里之作, 凡夫俗子如此看他, 他根本毫不在乎. ('悲歌之王'乃迄今唯一看過的其餘作品).

技 術上, Maddin成功將默片時代(基本上可說是表現主義為主的手法)影像配合上極盡現代(或者可說是後現代才更為貼切)的併貼式密集剪接, 弄出來的視覺觀感確是令人耳目一新, 既像熟悉同時亦等同前所未見, 新舊交替成績婓然, 愈看愈教觀者產生極其凌厲效果, 單是作此方面來看已經屬於出類拔綷.

故事內容上的天馬行空, 就更突顯出導演的不甘平凡. 但那同時可被當作是作者最真切赤祼的一種童年/少年培白, 我們幾乎是被邀請步進Maddin私人回憶空間內任意窺探, 了解他最私隱最秘密處, 那看來是珍貴而毫不保留的. 關乎少年回憶跟夢幻一般的超現實狀況, 當中subtext不用說有多少弗洛依德, 但(故事劇情上)又以不太難理解的偵探/少年愛情/奇幻來作包裝, 家庭悲劇/戀母/殺父/同性戀(甚至非常隱晦的涉及曖昧姐弟關係)意識面前卻以昌險故事來作掩飾/偽裝, 相信一定程度上亦算是導演對自身童年/少年挺坦率的一點披露. 一切配合上出色非常的影象, 影片教人一睹難忘, 活像真的童年回憶一樣, 烙印在腦海裡念念不忘.

後段其實不如早前部份那末精闢, 但整體上仍可算是可觀精采, 尚未致於令人失望. 要求若不太嚴苛的話, 甚至可說是高潮迭起, 每個畫面仍有其精采之處. 當然, 也要看你以怎樣的態度來看了, 因為某程度上, 後段的重複性始終比較大.

聞說電影在多倫多和紐約電影節所放映次乃由現場小樂團演奏加上Isabella Rossellini即席旁白, 老實一句, 當真非常惹人羡剎!

飾演英俊偵探Chance(名字真語帶雙關)和其姐姐Wendy的Katherine E. Scharhon確實極有氣質, 跟30年代氣息異常地配合; 事實上其外貌也挺迷人, 扮演美少人亦有一份難得的秀氣, 難怪主角兩姐弟同時會為她/他而傾倒!!



離奇過小說(Stranger Than Fiction) 8.5

精心編寫的劇本加上一眾演員恰到好處好的演出, 電影當真是今屆電影節裡最好看的主流片之一!每情節有趣得來亦別有韻味, 整體上對人生跟戲劇/文學上的探討(雖則老實說句也不算很深入, 但總算能在大家也看得明白的層面上引發出一些討論吧), 細節上幽默和細膩的描寫, 令電影變得既有質量亦具一定程度以上的娛樂性. 單是這一點, 在今時今日的荷李活已屬難能可貴.

Will Ferrell作為喜劇演員一向也不錯, 但或許是其外型關係, 此君於香港一直不多擁躉, 若不是的話如此高質素的大片老早上了正場. 是以散以後亦有人說, 若電影主角換了占基利或Ben Stiller, 這是二千萬票房的片子.

對 其值得討論的結局, 可以這樣說, 不少人認為若然Harold真的接受了'那種近乎完美結束的略帶詩意式的完結', 整套電影在文學層次上的提昇是否肯定? (又或者說若果Harold真的如書裡當初描述般的真的死了, 戲劇上一切是否其實會更為完整? 就是Harold的一生是否亦會更見具有特殊的意義?)

有人認為及後Karen對她決定'拯救'Harold生命所作出的解釋, 經已足夠培白出Harold不需死去的來由; 那當然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先前不人道對侍書裡角色的一種補償, 一種更見人道(人情味)的處理. 但其實那樣子的彌補, 離不開兩樣最公式和最賴賬的處理. 一為'作者站出來自說自話', 二為'神仙打救'.

'作者站出來'是為編劇突然透過Karen身份現身說法, 並且作出仁慈但令整套戲劇走回通俗(甚至可說是庸俗)的層面裡; 而'神仙打救'自然就是編劇以Karen身為作者, 可以改變Harold一生(她就是Harold世界裡的神, 可以主宰一切, 掌控生死大權), 動動幾筆就把他作宿命裡打救回來. 而因為這樣, 本來更高層次的奇幻之作淪回到通俗劇層次裡(編者亦有對此作出論述, 有關這方面請見下文).

其實那是挺可惜的, 因為這套電影, 不是因為其現在的結局的話, 實在可以高處不勝寒得多. 就是Harold這個角色, 也可以被提昇得更具意義. 你大可說編導志不在此, 一個感人故事便足夠矣. 但也有可能是有關人士想不到一個更完美的, 既可保持其詩意和宿命性的完整但又不那樣悲涼的結局, 所以才妥協於較為保險(取悅大眾)的美滿結局, 以此作為一種看似具人性的安排. 現在電影就只能成為一套不錯的窩心電影, 卻沒法成為(或甚至被考慮為)足以跟多套經典戲劇相提並論的極品. 潛質不是沒有的, 但一個看似簡單, 理所當然的決定, 就這樣便沒了. 不是可惜, 那是甚麼?

至於有關編劇/導演對這種決定/安排而所作出的論述/解釋
,於個人來說那似乎像一種自圓其說多於徹底誠意的自嘲; 當然,能這樣做到面面俱圓絕對不錯的了, (說到底那樣子始終算是個完滿而可教人認同的合理解說), 不過又從另一面來看: 相對之 下Harold才是片裡的主角, 到了結尾, 雖然不用死(甚至可說那是完美結局! 他終於參透其生命意義, 亦贏得美人歸!), 但其存活偏偏就並非由自己主宰 (甚至已經並非自己意願, 皆因當他閱畢關於自己的小說後亦認同應該'自我犧牲'), 結果他始終還是離不開不能夠自我決定自己命運的宿命. (若然他真的找死成功, 那麼最後的結果便真的如他所願; 當然亦可說他的'找死'的意願其實亦不過是受到小說所影響, 因而改變其要'求生'的初衷/基本本能) 那末, 比起例如是'真人騷', 占基利最後不畏前路可能所遇的厄危而踏上不歸的一步, 卻從此得以擺脫幕後主宰人的操控, '離'層次上確實差了一整截.

如此結局, 確實有表現其'良心'所在, 至於是否早有計算, 大家心照不宣. 但就算如此仍不減其善意.

接近類型電影來說, 個人較喜歡這片子更多於'真人騷'同'何必偏偏玩謝我'. (當然, '真'的結局, 正如先前所述, 比'離'層次高得多. 而'何'的, 則屬於努力在有限既定框架內作出突破, 有點可惜是突破不是沒有, 但不太可觀, 而且太多人根本看不見.....)


Thursday, March 29, 2007

Day 10- 野良犬; RFK遇剌的那天

野良犬(The Pyed Dog) 7.4

其實也不錯, 雖則某些細節上帶點不完善, 有點甩漏, 某一兩個部份略見突兀, 但作為導演首作已經合格有餘, 亦從中可見其潛質及前途. Eason演出不俗, 老實說還可以多點個性, 但那亦顯示他在演出方面確實要求達致純演技的方向(但是套影片其實可以'個人'一點啊). 演小朋友的亦十分不錯, 比起近年湧現的一眾小童演出者, 算是較少造作的一位. 其他演出者, 則以邵音音(想不到邵大姐會出山)和林子祥最為可觀. 林苑, 可以吧.

結尾一幕太像Magnolia了, 雖然處理也屬不俗, 但難免給人看得出其來處, 而且珠玉在前, 你很難超那經典奇妙的一幕.另有些地方亦見其他影子, 幸而問尚未算嚴重, 但也實在不必要.

老實一句, 劇本方面尚可有更大改進空間, 因為其意念不俗, 個事實上仍可見不少細節上的位置, 若花多點間的話, 出來效果應可以好得多. 郭子健本身乃編劇出身, 大慨應該很明白這方面的, 也許是時間及資源方面的問題吧!




RFK遇剌的那天(Bobby) 7.8

首先, 那個中文片名當真莫名其妙, 負責譯名的仁兄究竟想怎樣, 那末尷尬曖昧的片名真的不曉得想如何!

這套電影, 真要看你抱著怎樣一個態度去看了. 我還是可以的, 但亦不少影評對此片毫不客氣; 無他因為電影實在頗為'pointless', '不到題', 而且由始至終鬆鬆弛弛, 活像沒有重心似的.

但就是這樣, 令整套片子不知變得多過癮, 就是那種'沒有point'令電影產生一種挺有趣的魅力, 加上
令人目不暇昅群星來當ensemble cast, 要求也不能太多了. 單看莎朗史東跟狄美摩亞對手戲(在此鬥的竟然是鬥老) 已值回票價! 小辛(馬田辛兒子=小辛)算是把一切拍得有板有眼, 既能找來眾多荷李活群星仗義客串(確實比預料中還要多), 亦可算是當當Altman門徒, (當然級數相差好遠), 片裡不少對白其實挺精警, 各人演出亦具水準, 算是不賴.

當然, 整體來看整部電影實有點像無人駕駛一樣, 亦明顯的鬆弛(但未致於散), 不過其有趣之處就正在於鬆得來耐人尋味, 這與另外一些結構精密, 前因後果各人物關係一早計算得完美無暇的影片相比可說是大異其趣. 甚至可以這樣看, 這套電影, 某方面尚算成功地描繪當年某一撮人的生活面貌, (小量)政治/社會氣候, 勉強可叫作刻劃出時代. 而結局亦顯示出羅拔甘乃迪被剌, 如何深遠影響美國國民以後生態.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Day 9- 哭泣的藝術; 明明; 性工作者十日談

哭泣的藝術(The Art of Crying) 8.2

這套黑色幽默小品非常不俗, 一般來說此等童年慘事/家庭亂倫案通常都會以悲劇手法處理, 但電影透過當事人(小朋友)目光剖視主角家庭和父親, 純真角度裡出現的不倫事情於小男孩眼裡變成理所當然, 令所有被扭曲的變為更添哀愁. 難得導演還不時加添黑色幽默元素到片裡, 明明黑暗之處, 你卻忍不住會發笑, 只因處境確實荒誕非常...

演小男孩, 父親, 及姐姐的都有出色表現, 不然的話整個子便會大打折扣, 當中不少惹笑的荒誕處境亦不會變得如此理所當然.




明明(Ming Ming) 4.2

其實倒覺得區小姐並不那末不濟, 但以戲論戲....

或者這樣說, 太多拍mv出身(或者所謂mtv一代)的導演們, 一接觸電影便要在那百多分鐘裡歇斯底里的盡顯自己懂得這些那些, 自己對一切認識有多少, 活像要出盡十八般武藝.... 何必呢?

結果, 眼前所見只有雜亂無章, 整體又因太混雜而反而失去了風格, 而且往往花枝招展得來, 忘記了最重要一環: 基本戲劇元素.

我想, 我們真的不需要再多一套兩小時mv吧!




性工作者十日談(Whispers and Moans) 8.3

精彩!

流暢, 熱鬧, 充滿活力! 過往港產片全盛期的神采, 盡情在此片裡重現幕前!! 加上一眾演出者表現出色, 互相之間所擦出的火花實屬近年少見! 換句話說, 這套群戲實在出乎意料的拍得好看!

這趟邱禮濤切一切掌握得恰到好處, 多方面處理得有紋有路, 而且很少出現港產片常見的過火或不足現像, 更不會如他過往某些作品那般的有心無力, 又或者係擺明居馬是趕貨之作.

其 實電影拍得非常'港產', 並非如一般人說得那末寫實, 但其社會性的項題及勇於替受壓迫者發言之精神絕對可嘉, 事實上就如'等候董健華法落'一樣, 電影中某些情節其實煽情, 亦略見片面, 但那就是港片特色之一, 而且電影開明宗義的通俗劇化, 那本來就不是甚麼問題. (明顯地, 導演近年非常熱衷於透過電影關懷草根階層, 或替他們發言), 而且某程度來說, 亦算是反映到多方面的現實.



Tuesday, March 27, 2007

Day 8- 秋日花園; 大暖化, 夢修羅

秋日花園(Gardens in Autumn) 7.2

今趟小冊子的描述對版, 作品確實頗具Tati的感覺, 但也沒有像'大地'那樣惡搞, 小節上夠微妙卻不夠絕核! 若然可再歇斯底里一點, 再荒誕一些, 效果應該會更具譏諷味.

當 然, 電影一點也不差, 影片調子隨意飄逸, 漫不經意的教人差點忘掉主角其實是個被轟下台的政要, 其實他更像個剛退休在遊花園的尋常老伯. 輕輕鬆鬆的很多小節小情趣方面有到題亦有令耐人尋味的, 整體上甚至可說鬆散, 但其實那是隨心而發. 主人翁被轟下台後, 勝在看得開, 雖然無家可歸, 差不多淪落至要睡在街頭(其實不過因著醉酒導致流落街頭), 但怎說仍叫作擁有一班老朋友, 家人, 紅顏知己, 而且如此漫遊著又給他活得滋味. 不知道那麼優遊自在.

乘公車的遇上舊政敵一幕妙不可言, 但正如前文提及, 細微之處尚欠火喉, 若然有點punchline的話一切大概會精彩得多! 其實這場戲屬於整套電影精髓所在, 其他如禿頭政要老婆揮霍購名牌, 其譏諷性很明確, 可惜卻完全不到肉...

香港可以嘗嘗'老董遊花園'!!



大暖化(The Great Warming) 6

其意識跟訊息不算在內, 不說其他, 只說電影本身. 平庸得食之無味.
太多接近類形紀錄片比這雞肋出色, 就算電視台經常播放的類似題材節目亦更可觀.
奇洛李維斯的旁述甚為離奇古怪, 沒精打采似的, 活像中學生突然給老師嚷出來對著全班學生唸課本似的....

片中有位女環保人士甚麼Suzuki, 應該是David Suzuki女兒吧? 怎麼竟訪問女兒而不訪問更具代表性的父親? 真怪...


夢修羅(Container) 7.8

此場次乃迄今看過的電影節中最多人中途離場的一套. 開場了十多分鐘大約走了十多人, 及後再也沒多注意還有多少人離座了!

其 實電影十分不俗, 但無否認那並非容易為人所接受的片子, 況且密集式的夢囈, 重複性極強的喋喋不休確是難啃, 人們離場可以理解. 片子絕非如導演上趟A Hole in My Heart那模樣, 以歇斯底里的變態作招徠, 帶有病態加上妄想的喃喃自語主人翁, 透過影像與聲響培白自我, 讓觀眾理解他的苦, 他的那種格格不入的無奈, 世界接納不了他的哀歌. 從某角度來看, 這趟導演其實走得更為極端. 黑白粗糙的影像加上Jena Malone柔弱聲線narration, 互相之間有時似乎不太協調, 但併合出來的效果淒厲慘淡, 主角身份跟狀態教人看/聽得黯然心酸. 影片的narrative差不多只靠Malone台詞培白, 而且其實非常雜亂, 就如當事人思緒一樣, 由始至終含糊不清. 銀幕前所見亦像非常隨意, 雖然大部分跟Malone獨白有著纏繞不清的直接間接關係.

由於是趟放映並無字幕, 而Malone語調亦似夢囈一樣, 加影片在剪接上亦刻意將一切弄得零碎, 觀看時就算精神如何集中, 只要稍一不慎便會宣告迷失; 大抵最好的看法, 就是將影片就當一連串影像, 別太執著要掌握當中每句每個細節會, 那樣子應該比較好. 不然的話, 很快便會吃不消
.
但導演藉著七十幾分鐘片段描述這個病態男身女心/女心男身主角, 其淒涼可謂活脫脫擺在觀眾眼前, 甚至直接插進內心. 百份百赤裸, 難得地亦頗具詩意.

(Malone沒出場, 只當narrator)


Monday, March 26, 2007

Day 7- 沙灘上的女人; 炸彈女的日與夜

沙灘上的女人(Woman on the Beach) 7.6

沒看過洪導演過往任何舊 作(或許是看過而忘記了), 但這套便予我留下好印象, 不俗有韻味之餘亦能老實道出男女之間種種. 當從小冊子簡介見其中文片名就即時想到伊力盧馬, 看罷卻發現相似是有的, 但尚未算十分相似, 最低限度, 兩方對男人女人心態上的取向和本性就有不一樣的註譯. 怎樣也好, 兩位導演說男說女同樣一針見血, 既幽默, 亦赤裸.

說回影片, 當中一男(或你可以說二男)二女關係其實鋪排得簡易不複雜, 某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方便男主角從事他所作所為, 好讓幕後主使人-即導演-輕鬆揮筆編出他的男歡女愛篇. 故事大致上淡淡的真實, 同時甚具味道, 平易近人的拍攝, 配合海邊渡假區的主景叫人看得舒暢; 因而不會對片裡發生不太漂亮的男女關係感到額外傷痛. 嚴格來說男女主角並非守道之人(除了蠢男友外), 本來未必討好, 但導演輕輕筆觸, 加上清麗秀美的海景, 本來帶著污點的偷情關係變得像初戀般純潔, 大概矇過觀眾眼睛跟袋. 是以說的真實, 偏沒有惹人反感. 要偷情便偷情吧, 要一夜歡愉就一夜淚情,雙方生活形態本來就是如此, 沒甚麼大不了. 不過, 事情發展下去自然又非那末暢順.

由 於片中主角身份乃導演一名, 看來洪尚秀不多不少藉電影夫子自道, 說說自己身份與情感. 效果也倒不錯, 但其實這樣無疑免不了帶點自我沉溺.



炸彈女的日與夜(Day Night Day Night) 8.5

這套不得了.

最低限度教我看得透不過氣, 後半段出人意表, 尤其精采! 如此低成本, 質素卻如此高, 難得導演一直以來還要是位視覺藝術家而非正統導演.

看過簡介後, 不少人大概將之拿作跟往年的'立見天國'對比, 但只要看過兩部電影, 自會發現它們相近處只在其故事大綱, 戲劇本身根本是截然兩回事. 而論成績個人亦更看好'日與夜'. 說到底這始是小本經營之作, 拍出來迫人的氣氛卻出奇得叫觀者如同窒息, 那份彌漫全片的壓迫力只能親身感受.
女主角Luisa Williams表現出色(要用心慢慢看下去才發現由始至終她個人表演委實毫不輕易), 不用透過太多言語, 其思想心態和心理狀況只要經過眼神自然流露, 功力比不少荷李活'演技派'還要紮實可靠. 而那個twist當真教人始料不及, 好讓電影由一個層面升華到另一個層次!

老實說, 真沒想過那炸彈竟會出現毛病!! 一個19歲少女(尚算是少女吧), 身懷不懂得爆炸的炸彈, 恐襲任務不成, 處於紐約市中心但身無分文, 不能找回其他'同志', 獨自流落街頭不知如何是好, 當中那份迷茫, 令整部電影出人意表得難以致信!! 真神不讓她去死嗎? 她結果會怎樣? 正當女主角最迷失, 最徬徨無助時, 電影選擇在這位置結束, 其餘一切留白, 觀眾們慢慢去想吧!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子似乎並未完滿, 但個人來說反而極為欣賞片子的安排, 亦覺那非常奇妙!!

其實影片的前部份令人不期然聯想到'聯合93'恐怖份子出發前的片段, 但在這裡一切還來得更個人化, 所有細微之處貼身亦親近, 例如近鏡拍攝女主角洗澡, 修剪指甲/腳甲, 早段透過如此不需多花筆墨的近鏡影像讓我們逐漸接近女主角, 同時卻並不披露其身世或事件前因後果; 上述再加上女主角後來在酒店房間裡所作的其餘準備工夫, 透過一連串看似無關痛癢的小動作/行為展示她的心理狀態/情緒等等, 由於Luisa Williams演得恰到好處, 特別其五官亦容易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眼神確是非常凌厲的), 正式行動前, 觀眾早就經已等同認識了她一樣.

後 段屬於執行任務的過程, 老實說她所作的, 其實看來跟任何一個女孩到紐約閒逛沒兩樣, 但經導演處理後一切便顯得極具迫力, 那種不安和焦慮, 逐步令觀眾感受得至少女所面對的沉重壓力, 一切並不像女主角當初想像'神聖任務'般簡單容易. 此時自心底裡發出來的疑惑, 加上鬧市街道上繁亂喧嘩, 重擔下壓力如同無形但偏偏愈來愈凝重. 女主角透過不斷購買零食, 嘗試減輕內心重負, 但效果似乎適得其反, 亦令人更擔心她會否有爆發的一秒, 到最後承受不住這等壓力. (沒錯, 那是真的為她感到擔心, 這點是特別的, 就如立見天國亦未曾替兩位主角憂心過). 亦起碼有好幾場戲令人透不過氣, 那個twist出現後峰迴路轉, 教人沒法子不跟女主角一樣, 只懂去想: 怎辦了!!!??

如無看 錯, 全片應該只有最後一個鏡頭沒將女主角拍攝進內, (但那結尾一幕其實應算是她的pov), 難得之處, 就在影像上看來一點也不單調 (當然, 事實亦有部份鏡頭, 女角並非由始到終都在鏡頭內), 或多或少因為在攝影方面, 其實影片所採用的係技術甚為傳統, 而且極具專業水平; 這個與某些小本獨立片比較, 更見其功力深厚. 實在不需因技藝不足而要以實驗創意搭救.

(查查imdb,原來負責攝影乃'無可挽回'的Benoît Debie; 是趟他採用hand held攝影機跟女主角非常貼近, 而且絕頂到家, 在曼克頓街頭一段可見一班)

故事其實非常簡單, 卻沒悶場沒拖泥帶水, 甚至可說在節奏方面掌握十分準繩. 至於即興式的於街頭拍攝, 似乎亦有刻意混淆演員跟非演員之間界線, 拍出現場人士反應以製出實感, 效果亦算不錯.(唯一較遜色, 可能就是某兩個關於'操控器'的少少重複) 一套只有一人由頭至尾的個人表演的片子可令你緊張萬分, 還想怎樣!

Sunday, March 25, 2007

兩個她

晚上經過佐敦, 路上遇見的, 是她嗎? 怎麼我竟不敢肯定?
她好像老了, 但仍很美, 掛在臉上是風霜, 還是歲月留下的痕跡?
那雙眼, 依然滿有自信, 就像世界一切都只為她而滾動. 結婚了嗎? 有孩子嗎? 沒錯, 就在眼前的她, 予我感覺已作人婦.
是那個他嗎? 還是另有其人? 這方面我從不擔心, 她太懂得替自己選擇最好的. 我相信她會尋到要找的幸褔.
想想看, 上一趟見她, 已差不多4年前. 那所夜店也不復營業. 時間過得快, 還是我所幹的太少了?
溜走的, 追不回. 就像她.
回憶總有, 卻終於不再留戀.


另一個她, 不知怎的, 近日總不知不覺想起.
那算是情意結嗎?
有時我想, 找她, 問個清楚. 我們那時究竟是啥一回事.
但要緊嗎? 過去一直沒多去想這陳年往事, 也許人到了某個階段, 此等解不開的心結就會自自然然死灰復燃, 繼而纏繞著你.
她的容顏經己在腦海變得模糊, 現在她又變成怎樣了?
日子過得好嗎? 快樂嗎? 我相信她亦幸褔的.
那時候, 若有勇氣跟她一起, 真不曉得從此會是怎樣的一條路...
說到底, 其實我應該去嘗試的.
好幾晚夜蘭人靜, 心裡竟然想她, 很想見她, 不為甚麼, 只為可以在她跟前, 說明當年我的錯, 出問題的是我, 不是那末完美的她.
真想跟她說....

Day 6-底下;搵工女郎

底下(Basement) 4

導演自稱此片只拍了7千人民幣, 老實說他說拍了5千我也相信, 只因全片當真貫徹始終地低成本, 低至差不多半部影片根本沒法看清楚畫中影像, 某些部分就更根本看不見片裡裡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 這個黑影是誰, 那個影子是否一個人之類.... (依種種跡象看, 這個絕非導演刻意的玩遊戲)

剩下那些, 沒所謂吧, 看過就算.


搵工女郎(Anger) 6.4

此片實感真強, 若沒有事前說明是劇情片的話, 大可能會被觀眾誤會為紀錄片. (事實上放映後的答問便有人詢問導演電影究竟是戲劇還是真實; 我想這方面導演和演員是絕對成功的) 但其實一切全屬虛構劇情, 片中各式人物亦為演員之演出.

女主角演出真實, 大可能因為她本身是過來人關係, 同時亦可攝影雖則看似不大巧妙, 但其實捕捉女主角(和其他角色)的鏡頭絕對絕繩, 成功將發自內心的複雜情緒透過菲林展現出來. 女主角演出亦佳, 見她那些待著見工時的不安似是真實, 而每趟過程既漫長亦根本無甚特別事情發生, 有亦不過是芝麻綠豆般無關痛癢的瑣碎小事, (不過從她跟其他人的對話, 也許可以從中交代出一點當事人的現況), 一切都在考驗閣下耐性.

而夾雜在片裡的類似訪問片段, 其實作用不大, 或者只能當作係間場用途吧!

接近結尾的'震撼'一幕, 當真令人不知所惜; 導演無緣無故突然搞出非常戲劇化的劇變, 一下子全然破壞先前所健立的一切實感.....

個人估計, 導演並無意識要藉著此幕刻意自己推倒自己, 不過如此顛覆的確給人當頭棒喝 (in a bad way), 醒來發現一切只不過是演戲而已...
(又發奇想, 難道導演旨在譏諷dogme?? 不大可能吧!!??)

Saturday, March 24, 2007

Day 5-父與子; 公子愛玩人; 痛愛; 錄親不認

父與子(Along The Ridge) 7.6

難怪有關方面要將中文片名改為'父與子', 電影內容上確實教人聯想起譚家明的近作. 但內容相近, 表達方式卻大大不同. 一部偏鋒凌厲, 以影像和剪接取勝, 另一套卻圓渾冷靜, 說故事有條不絮, 以最平實方式道出不好過的單親生活.

電 影本身甚為耐看, 但未知甚麼緣故, 看罷予人印象並不怎樣深刻. 也許一切來得太有條理吧, 有時候處理得多一點極端, 會比較容易叫人起, 尤其今時今日差不多甚麼也講求要令你在幾秒已經留下深刻印象的年代裡. 幾位主角演得不錯, 導演拍攝有板有眼, 事實上並不像譚生作品那樣風格化, 穩打穩紮的手法大概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同時又欠缺一些個人化的特性. 母親近尾段寫給孩子的潦潦幾句, 不錯, 那種不能自拔的無助, 單靠三數句經已足夠, 比先前被攝進鏡頭內一切還能細膩的道出媽媽對孩子和自身的無限矛盾.



公子愛玩人(Slumming) 7.7

前段確實有點遊花園, 慶幸後段(或應說是入正題後)相當不俗.

Michael Glawogger上一部紀錄片'工人煉獄'成績婓然, 今趟拍回向來擅長的戲劇亦算可以, 但老實說距離佳作尚差一點以上.. August Diehl演年青公子和Paulus Manker演潦倒醉詩人還算傳神, 但卻因為劇本拉拉拖拖, 故事發展到下半部才得以盡情發揮.

詩 人的'無妄之災'跟隨後而來的奇異旅程頗見創作人心思熟慮, 努力試圖搞些新意思, 但縱觀整部影片, 自會發現其內容並不充裕, 極其量只能說是僅未至於單薄地步. 劇本不足, 唯有靠一眾演員精湛演出搭救. Manker演得非常好, 不經意的幽默恰到好處, 教人無法不覺得這位其實應該有點討厭的醉漢變得可愛討好. 電影有他的戲特別耐看. 公子Sebastian玩世不恭, 直到劇終人在異鄉依然不改其遊戲人間性格, 也許那時我們早曉得公子早已被自己所作所為弄至盡然迷失, 但他仍在四處漫無目的尋找, 企圖於陌生的人海中找到填補空虛的慰藉. 印尼這尾聲可算是全片精髓所在, 雖然姍姍來遲, 但絕對挽回本來只屬一般的作品.



痛愛(Love Sick) 7.2

還可以, 帶點痛亦帶點愛的片子, 不知怎的, 所有應有的元素都存在, 電影亦算是拍得有板有眼, 但予人感覺始終並不強烈.而淡淡然, 卻又似乎並非導演原來目的, 大概他亦想觀眾們感受深刻一點. 公平點說, 影片不錯, 兩女主角青春可人, 演得自自然然, 而飾演哥哥的亦恰如其份. 但總像欠了些甚麼的. 也許是青春期戀愛的那份轟烈. 別誤會, 片子裡亦有衝動時刻, 但那屬於劇情上的小環節多於人物心態方面的表現, 說到底主角們都有略嫌將一切待如白開水, 失去應有的激動. 所以, 結果僅得點點痛, 亦只有殘而不足的愛.


錄親不認 7.7

上屆電影節錯過了Boe前作'Allegro', 但若以此片跟另一舊作'Reconstruction'相比, 兩同樣很顛覆, 各有各的'解構'特色, 可算各有千秋. 今趟拍攝風格上亦略為出乎意料, 只因看過的前作將併貼和重構玩得淋漓盡致, 是以進場前從沒想過新作原來會如斯lo tech. 偽'私影誌'拍攝形式有好亦有其敝, 事情/劇情發展將主角處境一步一步推向末路, 調子歇斯底里地消極沉鬱, 但同時亦予觀者確認出到它的'偽真實', 某程度上影響到整體觀感及投入程度.

影片前段初看只像主角對變質/逝去感情執迷(當然這是直接由過份拍攝所有生活點滴而起), 從此我們可以發現存於他內在那一種只懂看見自我, 還將個人意願加諸別人身上(但卻將之當作為別人所想)的問題, 但那時一切尚未白熱化, 觀眾可以猜測後果, 但若非老早在片頭已披露結局的話, 大概不會有人會預料其到毀滅性後果. 因為, 當初主角拍出來的, 雖然粗糙, 雖然己經滋擾其他身邊各人, 但透過其映象我們仍可見其真摯可愛一面, 而這一面, 差不多就此矇閉了我們的視線. (很明顯, 主角就給自己拍的矇住了)

到了中段, 當主角個人性情開始極端變異, 這時大多數人都開始掌握到劇情會如何發展下去. 有機會回頭是岸嗎, 也可以算是出現了一些假像, 但明眼人都曉得一切只是暴風雨的前夕, 事實上主角愈來愈瘋, 老早越過了那條界線, 無可挽回. 後段的歇斯底里和發狂變態, 雖未致於峰迴路轉(沒有人會不知道劇情如何走吧!?), 但一秒比一秒充斥著令人不欲觀摩的罪惡感(當然, 這種拒絕念頭, 始終抵不過要繼續看完影片的欲望, 以及渴求官能剌激的意識), 還有徹底的絕望, 病態般叫人看得不安, 卻又邊目瞪口呆邊要繼續下去.

對 於電影中一些技術細節感 到耐人尋味, 例如早段有些男主角自拍跟妻子對話的對拍, 只要稍用心看自會發現存在一定'技術上太專業'的問題; 若要說清楚一點, 二人對話的拍攝, 若以只採用一部攝影機來說, 那是不可能即時拍攝到一個人話完一句話後, 另一鏡頭對方的即時反應或回答. 要這樣做的話只可有兩個方法: 1.就是使用多一部攝影機同時於不同角度拍下二人對話, 2.可只使用一部攝影機, 但需要拍攝重覆多一趟, 演員亦要重覆多演同一場戲(攝影機先後拍下二人說話/反應). 問題就此出現了, 主角當初拍的是'真實生活紀錄', 那(在這個'仿真劇'中)並非是一場虛構(或者說是有預演/採排/設計而成)的戲, 當中一切只應該是真實紀錄, 那出現'專業'的俗稱'對cut'情況可以如何解釋? (所以在觀看的時候,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 其'真實感'在心裡便突然大打折扣)

實在弄不清Boe是否有心玩遊戲, 還是因為'熟能生巧', 職業慣性地將那段拍得太'專業'了, 因而 留下蛛絲馬跡, 好讓我等可在網上胡扯一返.

主角Bro演得頗具實感, 尤其發瘋以後更是傳神; 你大可以說那是髮型變了的關係, 但在初段和後期Bro當真判若兩人, 無論如何都是演出精湛, 初期那份self-conscoiusness恰到好處, 而後來的瘋狂變態又是另一回事.



Friday, March 23, 2007

Day 4- 多細胞女孩;小說;垂乳女/又名Nikki Lee

多細胞女孩(Dasepo Naughty Girls) 3

不評.


小說(The Obscure) 7.2

當代作家們在討論會中的真實討論(其實比較像胡扯)夾雜戲劇性的王志文跟王彤簡單一段舊情復熾, 處理算是恰到好處, 亦有一定看頭. 不過眾作家們大話西遊, 說東說西其實並無重點, 所以整體上只屬於有趣但欠明確主題.

但頗有韻味, 尤其後一段故事.



垂乳女(Tarachime) 7.9

河瀨直美作品只看過沙羅雙樹, 對她完全談不上熟悉, 但其披露個人故事於大面前, 同時可以來得那末真實, 那末赤裸, 可貴而值得花點心神慢慢細閱. 感覺上此新作比前者更為個人, 非常細膩地透過簡單攝影紀錄婆婆跟兒子生活點滴, 瑣碎但非常貼身, 影像流麗動人, 自述則充滿教人動容的細微感觸, 使人感受就如跟她親暱接觸一樣.

婆婆與孫兒之間構成的衝擊非常明顯; 畢竟一個步向死亡, 另一個剛臨人世, 導演將二人跟自己之間一切培白在鏡頭面前, 既成對比, 亦有融和, 藉此展現生命珍貴一面, 世上最親的兩個人, 鏡頭前如斯惹人垂憐, 婆婆的慈祥, 孫兒的稚嫩, 被攝進鏡頭內化為不可重覆的回憶, 實屬難得地漂亮.

看著婆婆對鏡頭說自己身患絕症令人黯然, 救護車將婆婆送院一段更非常傷感; 然而小嬰兒出生的紀錄美麗動人, 生命, 本來就是這樣.



又名Nikki Lee(aka Nikki S Lee) 6.8

老實說電影絕非小弟那杯茶, 要看此等東西, 過往太多機會看就在面前活生生的真人表演, 何需透過銀幕來隔岸觀戰? 但始終還是走進了影院看看這位李小姐如何遊走藝術時裝小圈子, 看她怎樣做作地扮作並不是做作(甚至影片開始不久便煞有介事的在鏡頭前扮作討論此問題), 如何將自己變成可愛的藝術家, 如何在鏡頭前裝成享受一切生活(包活靜態和動態兩面體), 如此這般, 總會發現李小姐確是天生自我表演狂.

而某些美國'收藏家'令小弟咋舌的'品味'家居, 她們的言行舉止, 尤其擁有傳統晚裝的那家人, 其實亦非常搞鬼. 究竟李小姐拍這些片段時, 有沒有想透過鏡頭挖苦或嘲弄她們? 又還是在剪片時才產生惡搞念頭? 抑或是拍者無意, 觀者有心? 這個, 大概只有當事人才能解答. 而我相信, 就是問她, 她也不會給你真答案.

頗欣賞接近尾聲的一幕: 即Nikki Lee步進展覽館(並非藝廊, 那是買賣傾銷作品之地)的那個one take長鏡頭, 由入口一直走到她自己那個攤位, 就這樣簡單直接, 展現出美國當代藝術那種主場化和你死我活的競爭; 與及她本身其實如何的滄海一粟, 不過算是芸芸當代藝術家中的一員, 又似乎可以因而認定李小姐之前所有社交活動的需要. 這鏡頭不需要半句說話已經展示了那麼多, 委實不錯.



Thursday, March 22, 2007

Day 3- 亡命英倫,超時空泡泡女,蟲師

亡命英倫(London To Brighton) 7.7

其實也不俗, 但若然如電影節小冊子所述這就是06最佳英國片, 那即是說英國往年其實並無真正佳作. :p

全片故事實在簡單不過, 結構上玩玩倒敘但並非太有新意; 拍攝方面直接, 不花巧, 接近寫的鏡頭對影片幫助很大, 而近自然燈光亦令影片質感很強, 同時趨向一種粗糙黑暗的氣氛. 唯一較差的可能就是那些倒敘手法, 老實說真有點笨拙礙眼, 也不討人喜歡, 導演這方面無論技巧或擺位上都老套得令人意外, 跟影片其他部份格格不入.

結尾也許不算峰迴路轉, 但無論如何也叫作點點教人意外(是否屬於驚則視乎個別觀眾而定), 坦白一句, 若然結局為全數涉案者均一命嗚呼, 也許我會更覺編導藝高人膽大. (但當然這樣編排就欠缺良心, 戲劇上的那種poetic justice.) 那位黑幫公子一直神秘莫測, 雖似冷酷無情卻處處深藏不露, 反而更容易讓觀眾猜疑一切非如表面那末簡單. 原來就是'盜亦有道'!

電影一些細節上的設計是不錯的, 那顯然是有心思和懂得觀察細微的一種啟現. 潑咖啡, 在遊戲場所淘玩具熊等拍得親切細緻, 亦從而看得出兩位主角漸漸建立出的'母女式'感情(亦可算是Kelly對Joan的一種自我投放). 另外像跑到友人家見大伙人party後頹廢的chillout情景, 當真傳神. 飲茶文化在此亦算是有妙筆的作用.

其實全片節奏明快, 描寫兩女主角'母女式'感情和患難關係委實不落俗套, 就連兩位'奸角'亦有一定深度, 恰到好處. 而本片結局, 處理亦屬明智, 雖然或許有點無奈和傷感.

三日裡面, 這己經第二套電影主題跟兒童淫穢有關....

7.7


超時空泡泡女(Bubble Fiction) 8.3

一個字:頂!

如此商業片能拍得熱鬧好玩無冷場, 看官們還想要甚麼!? 觀眾看得開心暢快, 演員幕前玩得高興, 故事相當流暢, 略為無聊地爆笑但又非常成功, 加上貫穿全片的神來之筆, 有好幾場爆笑戲當真出乎意料之外!

阿部寬與廣末涼子非常合拍, 出的有火花叫人意想不到! (但絕非銀幕情侶的那種火花) 而藥師丸博子則ok啦, 說到底她戲份不算多, 只可算是客串成份, 沒太多真可發揮的戲可演, 但對影迷來說能見久遺的藥師竟可長期保養得那麼好, 已屬萬分驚喜! 不過最意外的, 竟然連飯島愛也有cameo, 演回未紅時的自己! (其實亦有飯島直子的cameo).

電影其實舊酒新瓶, 擺明向'回到未來'致敬/偷師(片裡對白亦很坦誠的提及), 導演在Q&A亦說明靈感源頭, 相信最重要是翻玩要玩得精彩, 而且並非毫無誠意的惡意抄 襲 .其實電影對90年的描寫雖然挖苦到肉(雖尚未算入骨), 但一切只屬點到即止, 並無任何太嚴肅的批判. 久遺的一切舊東西一下子出現 如body-con(一種那時代東京OL流行到如Julianna的夜店蒲的打扮), 大哥電話, 那些很刻意的室內設計, 而出現如C&C Music Factory及MC Hammer音樂, 重現當年'disco'等等亦抵死絕核 (雖則未經歷過的觀眾們或許感受不會太深刻), 而對手提電話開的玩笑亦非常搞鬼. 年青阿部寬的風流, 跟 廣末關係上的轉變, 確是出自'回到未來'的脫胎換骨, 但影子雖在, 卻又變成另一回事, 而且比起米高霍士跟媽媽更為惹笑 (特別是廣末:'ok啦,可以kiss啦'一幕, 阿部寬的反應不能再好!).

是夜導演, 男女主角均親身來港助陣, 出席答問大會, 可謂電影節很夠面子的一夜. 阿部寬當真遲來的春天, 打滾這麼多年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時來運到也!

但這麼好的喜劇, 在本地竟然未獲片商垂青!!?? 老實一句, 絕對比大部份近年公開放映過的日本大片好看得多!!!

再看imdb資料, 方知知原來導演對上一套電影就是飯島直子的'魔女之速遞'; 新作比舊作更上一層啊!


蟲師(Bugmaster) 5.5

唉,大友克洋......

(唯一就是筷子夾字一場不俗)

但說句老實, 都比Steamboy好一點....
.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Day 2: 仔仔一堂; 箱子; 雅各大廈沉淪記

仔仔一堂(Sons) 7.6

仔仔一堂

電影其實是可以的, 但也許導演在不少地方落墨傾向政治正確, 未知背後因由究竟是其個人道德觀念當真如此, 還是害怕若拍得太大膽會觸礁. 不太清楚戀童癖問題在北歐是否如斯猖狂, 但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後遺症和創傷確實毫無疑問的嚴重.

其 實影片在節奏方面掌握不錯,明快的將劇情推進得蠻有衝勁. 幾位主要角色演出都各有精彩, 胖主角委實演得不落俗套,尤其當他得知一些真相後, 情緒上失落的表現, 不慍不火得令人信服. 而演戀童癖者亦不錯, 那個故作溫婉的眼神, 像真有豐富情感一樣; 你不能全然的否定他只在玩弄那些孩子, 卻從而更理解他內心的病入膏肓到達那個程度.


箱子(The Case) 6.5

放映完畢後那個Q&A比電影本身還要精彩.

作為導演第一部作品, 其實合格有餘, 但可從表達技巧上看得出多方面始終還是幼嫩; 慶幸主演的幾位演員有不落俗套的演出, 絕對救駕有功, 整部電影並不難看.

片中某些黑色幽默當真令觀者感覺無寧兩可, 而且, 老實不客氣, 劇本裡實在看不到有甚麼教人驚喜的元素, 看了十多分鐘經已露了底, 後來更真的沒有任何驚喜; 到了結局, 原來又是南柯一夢...真的.....嘿嘿......

聽罷導演答問, 也算有紋有路有話想說, 是面對某兩三位不太善意的發問, 都懂作出有態度但不太過的反應. 因而更覺導演並非沒有料子, 而是時辰未到. 若然日後再有機會, 終會大器晚成.


雅各大廈沉淪記(The Yacoubian Building) 7.3

整套電影其實像過去的電視通俗劇多於像宣傳小冊子所引作比較的'燦爛人生'.....但可觀性還是有的,說到底劇本結構非常實在,情節豐富,製作亦嚴謹非 常. 那所大廈不過是眾多人物眾集, 事情發生的據點, 其實故事骨幹並未有將之牽涉入內. (除契子有少許歷史簡介外) 老實說. 故事裡不少情節頗為 cliched, 節奏亦未算明快, 而且內容處處可見保守道德枷鎖(但卻又要故意觸及一些較為敏感話題), 還好一切拍得有條有理, 二個多小時裡一點也不悶, 一眾演員亦演得非常精彩, 把電影弄得聲色俱備..

風流老伯最為搶鏡, 另外那位老商人亦入型入格; 至於女角最出色非年青女孩和餐館女主人莫屬. 至於有關憤青如何成為極端份子, 同志編輯的兩段, 略嫌太例牌.

其實此片在埃及竟究是否有較長的電視版本?


Tuesday, March 20, 2007

Day 1-即興家庭; 獵男閉路; 惡女花魁

即興家庭(Ad Lib Night) 7.8

開始有點鬆散,但到第二段已漸入佳境,描述女主角如何透過'角色扮演'事件感受一眾鄉下 人粗獷但撲實的情懷用心良苦,效果亦算是真實得來也不失其戲劇性. 導演手筆其實不算太出眾,但勝在不賣弄,而且選角成功,尤其女主角,外型也許並非叫觀眾眼前一亮,但平凡得來有種說不出的吸引力,不多言的角色就靠那份引 人的眼波成功演譯得恰到好處.

電影其實不用太Dogme95,就像手搖攝影,太過的窺視角度,對敘事本身幫助不太,未知一眾演員是否包抱了多數非專業的,那反而效果良好.

故 事到尾段有略為出人意表的交代,是好是壞,看觀眾是誰而定.神秘的女孩身世得以揭露,以致透露出她自這趟奇怪的小經歷心靈上所受到的感悟和影響,導演的 善意值得欣賞.不過,同時卻令影本變得有點不夠灑脫,女孩亦突然變得像被揭開面紗一樣,讓大家發現神秘背後,原來不過如此.

獵男閉路(Red Road) 7.6

簡直是'隱藏的後窗'.觀看影片時首先想到的,竟是:香港情況,是否經已差不多?我們未來也會否如此,每走一步都會被不知身在何方的官方人員以閉路電視全程窺視(監視)?

電影本身可以,就是太刻意,而且後段開始揭開一切時,實在沒有任何驚喜,亦欠教人反思的議題.原來由此至終,我們透過銀幕所看的,不過像女主角透過閉路電視一樣,一場又一場令人有所遐想,卻並非那回事的小題大做.

最後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竟然變成抒情慢歌;某程度上亦與影片本身一模一樣.....

惡女花魁(Sakuran) 6.3

比' 藝伎回憶錄'已經好得多了,美術攝影方面亦一絲不苟,畫面美輪美奐,充滿豐富色彩和精緻構圖.但實在不曉導演究竟想透過故事表達些甚麼,由始到終只著 重視覺美感,以及交帶出故事情節(某程度上不算十分稱識);偏偏卻乎忘記描寫出主角這些日子的心路歷程,內心所想,承受著一些甚麼,有甚麼夢想/憧憬等 等.換言之就是流於表面.

加上眾星卡士表現一般,只得外在而欠缺內心的演出委實可惜.土屋安娜應該是頍錯誤的選角.

椎名林擒的配樂確實不俗,大量的jazz/blues/funk(還有如electro punk亦用上),那跟影象上衝擊出的火化非常有趣,為影片締造出非一般風格;你甚至可說比起'瑪莉皇后'以80為主的作配樂的效果還要好.

Monday, March 19, 2007

電影節終於開始

六親不認!!
要片不要人!!

盡可能每夜歸來寫寫幾句簡評.

稍後要出發看3 套片了!

呵呵.

Sunday, March 18, 2007

1好片vs3爛片

接連看了幾套乏味非常的片子,可能是電影節開鑼上天要先給我一些考驗.

先有其他不少人甚為喜歡的'300'.我邊看邊想,沒事吧,只懂賣弄視覺效果和暴力場面的沒靈魂庸作,竟然如此多人嘗識,大概我真不合時宜,思想跟群眾脫節.那跟本就是兩個多小時的廣告片段,mv加上電腦遊戲,乾脆郅回家打電玩好過了.

導 演Zack Znyder今我失望透.因為上一趟翻拍的喪屍片'Dawn of the Dead'委實不錯,算是近十多年此類型B級片的驚喜.片中人物有血有肉,故事不落俗套(當然這與原作有關),拍攝手法乾淨利落.可惜今次卻處處只懂賣 弄,有時真以為自己正在看的並非一齣劇情片,是且甚麼甚麼名牌內和香水褲廣告....人物方面的描繪亦何其薄弱,劇情更不用說,那簡直是單薄如紙,不提也 吧.

全片更像替布殊政權宣傳一樣,難怪伊朗方面要嚴厲聲討.但如此抗議有用嗎?沒用的,人家只會當你傻爪;那些年少無知的不知看得多熱血騰騰,官能剌淚老早沖昏他們頭腦.連反戰派都要被暗裡抹黑,認真夠暗裡藏刀.

另 一套更不堪是'怪俠多羅羅',真不曉得怎說才好,手塚本來不錯的故事就這樣給一個爛導演糟蹋了!乏善陳足得味如嚼蠟,有能將本來應該多姿多采鬼怪故事拍成 如 此納悶,其實亦可算是一種創舉.兩位主角亦幫不多少忙,本身演技已不算出色,加上絕對是百份百的wrong casting,演出來的效果自然事位功半.結果,出現在幕前一個大人扮細路,只懂吱喳喧嘩以為那是活潑好玩;另一個對著鏡頭呆若木雞,以目無表情誤當心 裡滄桑,叫人不禁搖頭失笑.

還有比特撮片還要差勁得多的劣質特技,某些妖怪設計和效果真叫人看得傻了眼:心想,是否負責搞特技和造型的騙錢溜了?這怎可以是大製作的水準??武術計也不出色,程小東你也太交行貨了.

其餘枝離破碎的劇本,不濟的拍攝手法也不消提了,當你看見攝影胡亂使用濾鏡,自以為因而會有好好的視覺效果,但結果卻只令菲林不時呈現一次又一次像十多廿年前那些低成本卡拉ok的效果時,你便知道,這片沒有救.結果大半套戲教人啼笑皆非,還有被騙了錢的感覺...

但 最爛的,莫過於白賴仁迪龐馬的'The Black Dahlia'.....對白先生近十年八年的戲,本來我已經領教得怕怕,見她們想看,我想避的了,但安娜老早租了碟,一次半次,無所謂吧.就這樣,生命中 寶貴的兩個多小時白白被犧牲了.....白先生白先生,我以後會好好記住你的!

唯一慶幸,終於買了看了之前一直未看安東尼奧尼的'The Passenger';真太好看了,事實上亦可算是他從影以來最容易為人接受之作.積尼高遜說此片乃自己演藝業的高峰,一點不錯.電影最後一幕,意象之 深,難度之高,當真教人嘆為觀止,觀嘗以後印象難忘.名乎其實的匠心獨運,大師果真不同凡響.

Thursday, March 15, 2007

半醉隨筆

喝了酒,一個早上竟可在個多小時裡寫出二千字.....而且醒了後再看看還不錯.....
真諷剌.

只能偶一為之.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近日瑣事

最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瑣碎事.

聽音樂, 發現唱盤走音了,客聽的cd盤原來也壞了....結果只好開了dvd機以電視機2.1來聽;從而發現新力電視的音響很差勁....要買5.1系統了..又要破費....

某些舊東西,仍然經得起時間考驗;就如Electribe 101,Soul Family Sensation,早大眾遺忘吧,不要緊,我還記得,珍惜那些美妙樂章.

買了金基德的'感觀樂園'(3-Iron);金大導予我感覺一向是:絕非池中物,但一直只是修練當中,爐火尚未純青.就算'漂流慾室','慾海慈航'亦 然;但到了這部(和'春夏秋冬;'),真的修成正果,盡見劍人合人之境地.縱使其實尚未完美,但出鞘經已準繩有力,寫情寫蟬剛剛恰到好處.故事簡約,但情 真且動人,今時今日委實難能可貴.

料不到竟會送羊入虎口,被伊狄芙弄至要臨老入花叢...真不得結果會如何...呵呵...要當際模特,原來首要條件是要夠老.... (喂,說到底我當年也曾在倫敦被Storm看中)

北京竟然有job offer,而且要不錯,但此刻心態上只想儘快寫好小說,而且某程度上,不太想再那麼深入時裝界了...發覺自己性情始終比較坦率,很難維持長時間太虛假.怎樣也好,走著瞧.

說到小說,這幾天的產量是0字.........真失禮.....下星期便電影節了,屆時只會更少時間和精神.不過有時很難說,也許一兩套到位的電影會突然剌淚到創作慾,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靈感.

今夜不知怎的,與幾個網上朋友好投契,差不多盡訴心中情,連從未向人講出的都說了...所以誰說網上不能交心!?

上周未到Sense,竟出現李x珍,葉x儀等人,真是稀客.但對Sense並不算好事哦!而某君跟某小姐那麼親暱,你不怕我通風報訊嗎!!??

都3月了,暫時只有一套'竊聽者'真正精采!其他都不過爾爾...看來要靠電影節了.(呵呵,老賈又來香港)

不單止一個朋友有BB了,唉,汗顏.....

最後,好心吧,H&M是歐洲三流貨色,你們別要為此平貨死爭爛爭吧,好失禮的!!

Tuesday, March 13, 2007

電影節時間表

嘿嘿,單是編排下周開始的電影節時間表,都花了3個多小時,搞至現在......
還未完全搞妥......
接下來的3個星期,死怕真會日月無光....
21天,每天3..部的話,也會60多套了;我可以消化這麼多嗎?


&*(&%$#^(**&(,原來通行証不包括維斯康提的........

Sunday, March 11, 2007

羅馬風情話

OMFG,費里尼!!!!!!!!
何以我竟會現在才看這片!!!???
買了這碟,放在家裡大概超過兩年未開封,今夜突然心血來潮,拆開,放在影碟機播來看看,結困一發不可收恰.
天.那麼後現代的佳作!!簡直目不暇給,一幕又一幕令人嘆為觀止的場面!!!
而那narrative structure......當真藝高人膽大!!!(請不要說沒有結構,若看不明白的話敬請看多兩遍或返閱一些參考才作批評)
看來要再追加尚未觀看的其他幾套大作了!!(如Armacord,Casanova,真要快快補購!!!!!!)

(不是沒看過如La Dolce Vita, 8 1/2, La Starda, Vitelloni等影片,但他較後期的都錯過了......)


PS: RIP Jean Baudrillard....

Thursday, March 8, 2007

今時不同往日

猶記得當編劇時,最高峰期真可以一天寫出一個劇本(當然,質素如何是另一回事),現在回想,那時候究竟怎可以那麼筆翰如流的?今時今日,一天寫3-4千字 已算萬幸,也許真的今非昔比,也許過往寫劇本寫得太隨意,太沒所謂,隨隨便便更運筆如飛,與今日的字字求穩確實截然兩回事.

但有時候1千 字也不到,真有點難堪,writer's block確是創作人最懼怕的恐怖障礙,沒靈感,想不出東西,突然腦閉塞時,實在毫無辦法一下子將劣境逆轉.可以幹的,也許只好沖沖咖啡,吃些小點,看本 雜誌,新聞甚至影碟,又或者像現在一樣在blog上胡扯一返,然後,幸運的話,也許今夜稍後還可回魂,繼續創作路上的長征.

今屆電影節終於購了通行証,實行來個竭斯底里的大看特看.屆時六親不認,各位有怪莫怪.別忘記,我確實曾經因為電影節而取消了流動電話號碼的人.當然,那是過去,並非今日的我.

Monday, March 5, 2007

Ibiza

終於看畢第一本村上龍.呵呵,跟本來預料的全然是兩回事.小說裡的Ibiza,正如作者後記所述一樣,確實並不存在.又還是其實只活存於所有人的潛意識當中;要發掘它出來與否,以它將自我毀掉,究竟有多少人真幹得出?

也許,其實我們每天也有差不多跟真知子一樣,有著越過那條界線好奇/迂腐,欲以尋找為理由,讓自己一步一步沉淪下去.只是我們絕大部分人,並不如她,到達 某種極限,總會停下,然後走回理性一面.那末,一切對真知子來說,除了極其糜爛的過程以外,不能預計的結果以外(其實也應某程度上的猜到那個方向吧),這 個旅程是悲還是喜,有價值還是沒有又抑或是透過旅程得以否定價值這東西?結局裡她的遭遇也許並非當初要到Ibiza所渴求得到的,但能否就因而斷定是那不 是一種解脫,一種超乎常性(一般社會性所能接納的),雖帶著自毀但時卻又屬於一種'顛覆性'的救贖?

Saturday, March 3, 2007

老友

龐奴匆匆回港兩天,昨夜跟到他71會會老友.好像沒怎樣變.看他文字,你會以為他是個遇上甚麼人,碰上甚麼情況都可侃侃而談的老江湖,但其實真實的他通常對著人群會沉默不語,老是靜心觀察一切多於熱衷去表達自我.

當然,也並不是說他真會整夜不發一言.亦要看情況跟場合而定.現今長駐上海,也許在紙醉金迷的世界下便要展現較活躍,較主動的一面,說到底幹傳媒的,無論如何始終避不了面對群眾,跟所有人對話.龐奴兄漸成國內香港代表,活躍派對等活動,要開放點更是避無可避.

不知怎的竟提起差不多十年前搞事的日子,當年尚有盲勁,無緣無故搞展覽,完全不顧根本有沒有人會真的來看,會否找到贊助;今時今日,若再如此,真只會首先搞清楚能否找到資金上的緩助.熱誠,好像減退了,衝勁不是沒有,但不再橫衝直撞.那是好事還是壞事,難說.